馬卡連柯與《教育詩》
馬卡連柯,安·謝(1888—1939)是蘇聯俄羅斯作家、教育家。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里,一九〇五——一九一四年曾在鐵路小學任教。一九一七年畢業于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在一九二〇——一九三五年間,先后領導了高爾基勞動教養院和捷爾任斯基兒童公社的工作,對流浪兒童和違法少年作教育改造工作。他強調和重視集體的巨大潛在教育力量,主張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生產勞動教育結合起來,用對人的信任和對人提出嚴格要求,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有高度公民責任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他從一九三一年開始在研究教育的同時從事文學創作。一九三二年發表了《一九三〇年進行曲》,這是寫捷爾任斯基兒童公社的生活和工作的作品。作家在三十年代的作品突出了社會主義對人的改造,公民責任感的主題。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教育詩》(1933-1935)是在高爾基的建議下創作的。這部長篇小說描寫了少年違法者在蘇維埃制度下如何接受新的教育,成長為共產主義新人。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敘述一群失足青少年如何在高爾基勞動教養院這一新的環境中形成一個集體;第二卷寫了這一集體對這些孩子的巨大改造作用,甚至一些被認為不可救藥的兒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三卷寫了高爾基兒童勞動教養院對庫里亞日兒童公社的影響。《教育詩》這部作品描寫了人的改造、培養的全過程,是教育小說。描寫對失足青少年的改造的作品在當時已出現過一些,如謝芙麗娜婭的《違法者》(1922),但是,馬卡連柯的作品以自己巨大的實踐突出了高爾基提出的在“尊重人、相信人的前提下提出嚴格要求”的主題。在別人的有關失足的作品中帶有相當程度的感傷情緒,但在《教育詩》中作家通過集體勞動的藥方去醫治這些孩子的創傷,在從事這些平凡的日常工作中也改造了自己。屬于教育小說之列的還有《父母必讀》(1937,與Г·馬卡連柯合寫)、《塔上的旗》、《榮譽》(1937-1938)等。在三十年代中期,他積極從事文學評論工作,主要論文有《文學與社會》、《蘇聯人道主義的力量》等,還寫有回憶錄《我生活里的馬克西姆·高爾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