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主要內容介紹,《《牛虻》》讀后感
《牛虻》
艾澤爾·麗蓮·伏尼契(英國)
艾澤爾·麗蓮·伏尼契(1864—1960)原名麗蓮·蒲爾,英國女作家。出生于愛爾蘭科克市,幼年喪父,早年曾求學意大利,1882年赴德國學習,1885年畢業于柏林音樂學院。后來結識了一些各國的革命者,與許多革命團體都有接觸。回國后還擔任了流亡者的雜志《自由俄羅斯》的編輯。伏尼契晚年移居美國,轉向音樂創作,在孤獨寂寞的隱居生活中去世。除《牛虻》外,她創作了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奧麗維亞·拉塔姆》以及《中斷了的友誼》、《脫下你的靴子》等作品。
《牛虻》是伏尼契的代表作,描寫的是19世紀意大利愛國者為祖國的統一和獨立而進行的英勇斗爭。作品通過牛虻在黑暗、污濁、欺騙、虛偽的現實教育下,背叛了他所篤信的上帝和階級,投向了革命,卷入了火熱的斗爭,鍛煉成了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戰斗的革命者。他的光輝形象,曾使很多革命青年受到巨大鼓舞。
小說題名《牛虻》,是因為作者自幼尊敬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曾被誣告“用哲學腐蝕青年”而被宗教法庭判處死刑。臨刑前他對審判官說:“真正意義的行動是不應當考慮生命危險的,我被神派到這個城市里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只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這種堅持信仰,寧死不屈的崇高精神,被作者移植到這篇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所以給亞瑟取了“牛虻”這個外號,小說即因此而得名。
一個炎熱的夏天的傍晚,所有的窗戶都敞開著,大學生亞瑟·伯爾頓正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里認真翻看著一大摞布道稿。院長蒙泰尼里神父深情地凝視著他。亞瑟的父親伯爾頓是僑居意大利的英國富商,亞瑟名義上是伯爾頓與其后妻所生,實際上卻是伯爾頓后妻與蒙泰尼里的私生子。亞瑟從小就在家里遭受到同父異母兄嫂的白眼與冷遇,看到母親被他們折磨、侮辱,他怎么都不明白這是為什么。他對蒙泰尼里神父的淵博學識佩服得五體投地,把他當作良師慈父,準備以自己的刻苦學習回報蒙泰尼里對自己的關愛。
那時的意大利正遭受著奧地利人的侵略,為了奮起抵抗、爭取民族獨立,意大利人組織起了青年意大利黨等革命組織。亞瑟為愛國的熱情和黨派的宗旨所吸引,決定投身這項事業之中。蒙泰尼里敏銳地洞察到了亞瑟的活動,十分不安,便想方設法加以阻攔。可是在亞瑟看來,做一名虔誠的教徒和做一個為意大利的獨立而奮斗的人之間并沒什么沖突。在一次秘密集會上,亞瑟邂逅了少年時代的女友瓊瑪,對她一見傾心。
蒙泰尼里被調到羅馬當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迪成了新任神父。在他花言巧語的欺騙之下,亞瑟在進行懺悔的時候把他們的行動以及戰友們的名字都說了出來,結果導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不明真相的瓊瑪將此次被捕事件的全部責任都推到了亞瑟身上,并在憤怒之下打了他一記耳光。亞瑟對自己的幼稚無知追悔莫及,對神父竟然會出賣自己深感震驚。就在這個時候,他又得知蒙泰尼里神父原來是他的生身之父。一想到自己最為崇拜尊敬的人居然可恥地欺騙了他,他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幾乎瘋狂。他將心愛的耶穌蒙難像打了個稀巴爛,以示與教會徹底決裂,然后偽裝了自殺的現場,一個人流亡到了南美洲。
亞瑟在南美洲一待就是十三年,其間經歷了各種地獄般的折磨。流浪生活雖然艱苦,卻更磨煉了亞瑟的意志,回到意大利的時候,當年那個年輕幼稚的亞瑟已經變成了一個堅定、冷酷而老練的“牛虻”了。在瑪志尼黨的授意下,他勇敢揭露了教會的騙局,以筆為武器,尖銳地指出,以紅衣主教蒙泰尼里為首的自由派實際上早已經演變成了教廷的忠實走狗。牛虻漸漸地贏得了大家的喜愛和尊重。就在此時,他遇見了瓊瑪,可是由于歲月的滄桑他容顏大改,瓊瑪已經認不出他就是原來的那個亞瑟了。
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為起義做著積極的準備。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他們不幸被敵人包圍,牛虻掩護他人突圍之后本可逃生,可是因為蒙泰尼里的突然出現,他放下了手中的槍,結果被捕入獄。
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可是牛虻傷勢嚴重,在越獄途中暈倒在地沒能逃脫。敵人果斷地決定將他立即處死。蒙泰尼里前來探監,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為條件勸牛虻投降;牛虻則將他的悲慘經歷對蒙泰尼里神父和盤托出,試圖以此打動蒙泰尼里,讓他在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做出抉擇。他們兩個誰也說服不了對方,誰都不愿意放棄自己的信仰。蒙泰尼里的眼里露出陰冷的目光,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簽了字,自己則發瘋而亡。
刑場上的牛虻從容不迫,大義凜然。他在獄中偷偷地給瓊瑪寫了一封信,并隨信附上了他們小時候經常詠讀的一首小詩:
不管我活著,
還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
快樂的飛虻!
直到此時此刻,瓊瑪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牛虻就是她曾經愛過而又冤屈過的那個亞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