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張炎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張炎
宋末元初詞人、詞論家。字叔夏,號玉田,晚年又號樂笑翁。祖籍甘肅天水,宋室南渡時遷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生于世胄顯貴之門。其曾祖張镃是與姜夔唱和的詞人,父張樞工文學,精曉音律,他從小就受家庭的藝術薰陶;后又從師于能詩詞的古琴家楊纘。有詞集《山中白云》,詞論《詞源》二卷。
他的詞學理論集中反映在《詞源》中。 《詞源》為晚年所作,總結了他的創作經驗和詞學研究成果,并繼承、發揚了姜夔的某些觀點,是我國最早的詞話體的詞學理論專著之一。上卷是音樂論,詳論五音十二律、律呂相生以及宮調管色諸事:下卷是創作論,前有自序,末附楊守齋《作詞五要》。所論包括音譜、拍眼、制曲、句法、 字面、虛字、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離情、曲令、雜論等十五門。張炎的詞論在形式上特別強調協音合律。《音譜》中說:“詞以協音為先, 音者何? 譜是也。古人按律制譜,以詞定聲,此正‘聲依永、律和聲’之遺意。”與此同時他也強調詞章重要, 《雜論》中說: “音律所當參究,詞章先宜精思。俟語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譜,二者得兼,則可造極玄之域。”但他的著眼點主要是在詞的形式方面,這反映著當時追求詞的音律和諧美的一派詞人的要求。
在詞的風格上,他力主“清空”、“雅正”和“言外意”,并以此為詞評的美學標準。所謂“清空”無非是筆墨疏淡,意趣高遠,重在攝取事物的神理, 以神韻為貴。 《清空》中說: “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姜白石詞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斷。”他推崇姜夔,認為他的詞是清空的典范。而吳文英的詞則相反,是所謂“質實”。 “質實”就是雕琢堆砌,凝澀晦昧。但考查姜夔的詞可知,他所說的清空,主要還是語言方面的“疏快”、善“用虛字呼喚”和用事的“融化不澀”。“清空”而外,他還要求詞要“雅正”。所謂“雅正”就是不俚俗、不放縱,而要風流蘊藉。 《詞源》下卷序言中說: “古人樂章、 樂府、樂歌、樂曲,皆出于雅正。”《雜論》中說: “詞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為情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據此,他推崇姜夔和周邦彥而貶蘇軾、辛棄疾之豪放派,以致把蘇、辛詞中氣勢磅礴和激越愛國情感之作都排斥在“清空”、“雅正”、“得言外意”的美學標準之外了。甚至連周邦彥也不完全合格,更不要說柳永和張先了。
《詞論》所談多為詞的形式問題,標志著我國詞學理論的新水平。張炎對詞的形式的追求已接近極點,它促進詞的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但由于忽視詞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也存在著明顯的唯美主義傾向,對后世有不良影響,這是他的詞論的局限。但“清空說”則沖破了宋末詞風的桎梏,為詞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