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鮑耶陀夫與《智慧的痛苦》
格里鮑耶陀夫,亞·謝(1795—1829)是俄國劇作家。生于莫斯科貴族家庭,自幼聰穎好學,十一歲進莫斯科大學,六年間修習了文學、法學和數理等三個系科的課程,結識了不少后來著名的十二月黨人。一八一二年投筆從戎,參加抗擊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爭。一八一七年退役,在外交部供職。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他受株連,失去自由達半年之久。一八二八年沙皇政府派他出使波斯,翌年波斯首都德黑蘭發生反俄暴動,他被刺身亡。格里鮑耶夫的文學活動始于大學時代,先是寫詩,后致力于戲劇創作。他的《年輕夫婦》(1815)、《大學生》(1817-1818)等喜劇,屬改寫或與別人合寫之作。一八二三年寫成的詩體喜劇《智慧的痛苦》(又譯《聰明誤》)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描寫進步青年恰茨基和以大貴族法穆索夫為首的貴族頑固派的矛盾沖突。恰茨基深受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影響,回國后目睹俄國社會的黑暗,慷慨陳詞、痛斥時弊,懷有一腔革舊布新的熱血。然而這位渴望自由的貴族青年的“智慧”,卻遭到法穆索夫一伙的圍剿和扼殺。他們視他的言論為洪水猛獸、狂言邪說,咒罵他“發瘋了”,叫喊著“早該把他關起來”。恰茨基單槍匹馬,舌戰群頑,終以勢單力薄而敗下陣來,得到的是“萬般痛苦”。最后只好離開莫斯科,去尋找一個可以安慰深受創痛的靈魂的地方。劇中的恰茨基是一個近似十二月黨人的藝術形象,他的“智慧”與“痛苦”,反映了一代青年貴族革命者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劇作的情節都發生在法穆索夫家里,然而整個戲劇沖突則反映了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俄國社會的激烈思想斗爭,因而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劇作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其中的反面人物雖有一群,卻都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作者把詩句和口語巧妙結合起來,形成了頗有特色的戲劇語言,其中不少臺詞已成為傳誦不衰的諺語。別林斯基曾指出:“和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一樣,格里鮑耶夫的《智慧的痛苦》乃是在廣泛的意義上藝術地表現俄國現實的第一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