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突進運動
簡稱“狂飆運動”,德國于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生的一場全德范圍的反封建的文學運動,是啟蒙運動在德國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運動的名稱來自詩人克林格爾(1752-1831)的劇本《狂飆與突進》(1776),主角大多是青年詩人。這場運動反映了德國市民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性和妥協性。由于自發性和個人狂熱的特點,運動始終沒有越出文學領域,未能導致政治革命。這場運動是德國文學史上反封建的高潮,表現了德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反抗精神。它強調個性,反對社會生活中僵化與保守的教條,主張在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解放;它崇尚天才,認為天才是不受任何社會條件限制的,天才體現了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完美人的形象,是一種能夠影響別人的創造性力量,它贊美自然,以此反對封建的專制主義,反對一味模仿法國宮廷風格,號召形成民族文學;它強調感情,認為理性與感情結合起來,感情發揮巨大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狂飆突進運動中形成的這些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政治傾向,但由于沒有明確的斗爭目標和斗爭綱領,因此持續的時間不長。“狂飆運動”的理論領袖為赫爾德爾(1744-1803),代表作家為青年歌德(1749-1832)和青年席勒(1759-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