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
作者: 張而今 【本書體例】
大居守李相讀《春秋》,誤讀叔孫婼(chuò綽)為婼(ruò弱)。日讀一卷,有小吏侍側,常有不懌之色。公怪問曰:“爾常讀此書耶?”曰:“然”。“胡為聞我讀至此而數色沮耶?”吏再拜言曰:“緣某師授,誤呼文字;今聞相婼為婼,方悟耳。”公曰:“不然。吾未之師也,自檢釋文而讀,必誤在我,非在爾也。”因以釋文示。小吏因委曲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為“一字師”。
(選自《唐摭言》)
大居守李相閱讀《春秋》,把叔孫婼(chuò綽)誤讀作叔孫弱。每天讀一卷,有小吏在旁侍候,小吏常常流露出不痛快的神色。李相奇怪地問:“你經常讀這部書嗎?”回答說:“是的”。“為什么幾次聽我讀到這里都神色沮喪呢?”小吏拜了兩拜,說道:“因為我的老師教我,讀錯了音,現在聽相公讀婼為弱,才知道。”李相說:“不對。我未曾拜過老師,自己查檢釋文閱讀,錯誤一定在我,不在你。”隨手把釋文給他看。小吏趁此機會委婉地指正了這個音。李相大為慚愧,讓小吏接受他敬給老師的禮,稱他為“一字師”。
古代尤其是唐宋時期,“一字師”的故事很多,但具備情節且能顯示出人物性格的卻比較少見。《唐摭言》中的《切磋》,可謂難得的一篇。
它說的是唐朝的太守李相誤讀一字,被身邊小吏發覺,但小吏又不敢直言,而表現出“不懌之色”。李相有所察覺,虛心求教;小吏“委曲言之”,終于勘正讀音,被拜為“一字師”。作品不僅情節有些“委曲”,同時還寫出人物的性格。李相為人坦誠,敢于說自己“未之師也”;態度謙遜,在下屬面前也不裝腔作勢,自認“必誤在我”;他求知熱切,“日讀一卷”,還“命小吏受北面之禮”。小吏則拘謹有禮,談吐有方。他發覺太守誤讀并沒有當即指出;但又不吐不快,所以有“不懌之色”。太守追問,他則巧妙地以自責的方式款款道出,最后看太守真誠,才“委曲言之”。
下面我們不妨抄錄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與此相類似的一則故事,比讀一下:
楊誠齋(楊萬里)在館中,與同舍談起晉于寶,一吏進曰:“乃干寶,非于也。”問何以知之,吏取韻書以呈,干字下注曰:“晉有干寶。”誠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師”。
雖然也有情節,也有性格,但與《切磋》相比,卻顯的情節簡單,形象單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