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評
西方現代批評的一種類型。折批評作為一個批評流派,本世紀三十年代興起于英國,曾一度在英美文學批評中占據主導地位。四、五十年代,它的發展達到高峰,六十年代開始衰落。“新批評”派成員很多,公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斯·艾略特、艾·阿·理查茲和威廉·燕卜蓀。他們是“新批評”派的主要創建人和理論先驅。為“新批評”的確立和發展開辟了道路。“新批評”這一術語,由美國批評家爵·艾·斯賓根在一九一〇年首次提出,中經“新批評”三員主將以及布魯克斯、沃倫等人的探索努力,作為一種批評模式和理論體系漸趨完善;在此基礎上,一九四一年,由“新批評”的另一重要成員蘭塞姆在其《新批評》一書中正式取名“新批評”。“新批評”是西方批評領域較早對資產階級傳統批評的反撥。傳統批評強調時代、種族、環境諸外在因素對于分析文學作品的決定性作用,而忽視對作品本身的研究,忽視對藝術形式和語言規律的研究。新批評認為,用這種批評方法分析古典文學既難奏效,分析具有復雜和全新的特點的現代文學就更不行了。就“新批評”產生于英國而論,也是對維多利亞時代崇尚感情、雕琢藻飾的浪漫主義文風和理論的反動。和晚期浪漫主義大異其趣的意象主義和象征主義詩歌,為“新批評”的確立提供了創作實踐的基礎。“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觀點是:一、認為文藝作品具有自立性和自足性,它不與外界現實相呼應,是一個本身有著內在一致性的獨立的有機體,客觀的象征物。這就是所謂“有機形式主義”,或稱“整體論”。二、認為文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批評應把文學作品當作獨立的語言結構來研究,只在文字的范圍內,從各個部分和上下文的相互作用的角度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是所謂“字義分析”。“有機形式主義”主要體現在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的理論主張中。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即:關于“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的思想;關于藝術家在自己的發展中應當“不斷地犧牲自己,不斷地消滅自己的個性”的思想和關于思想感情應當尋找自己的客觀對應物的思想。這三點是和浪漫主義的重感情、輕傳統、強調直抒胸臆的寫作方法相對立的。“字義分析”理論的創立者是理查茲,他在《文學批評的原則》、《實用批評》等著作中闡述了對文學作品進行“語義分析”的重要性和詩歌作為一個與科學相對立的特殊語言形式的特點,確立了“字義分析”理論的基本體系。他在《修辭哲學》中提出的“上下文意義論”,后來被他的學生燕卜蓀加以發揮,寫成成名作《含混的七種類型》。在“新批評”后來的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除了蘭塞姆外,還有利維斯、布魯克斯、泰特和沃倫等。他們各自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新批評”的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新批評”由于本身的僵化和遭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反對而走向衰落。它被著重研究敘事作品的結構主義所取代,但其方法中的某些有生命力的成分也已滲透到其它現代批評方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