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藝美學研究·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英國女作家瑪·哈克奈斯把她的中篇小說《城市姑娘》寄贈恩格斯,并致信征求意見。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一信中對這部小說的得失成敗提出了中肯的批評意見。其中,關于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原則是這封回信的重要內容之一。
恩格斯認為,細節真實是現實主義文學最起碼的要求。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均需借助真實的細節加以表現。否則,環境和人物都會流于空泛、抽象,缺乏豐滿的血肉。細節作為故事情節的基本組成單位和整部作品的細胞,它的功能是如實地展現實際生活的具體性、生動性和豐富性,反映出生活的本來面貌。文學作品中的細節需要經過選擇、提煉、加工,典型化的細節才能達到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統一。不重視細節的選擇和提煉容易陷入公式化、概念化,過分拘泥于細節則會導致自然主義。因此,現實主義文學必須以細節真實為基礎,同時又要達到更高的階段和更深的層次,即“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環境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能夠體現特定時期生活的本質方面和歷史的發展趨勢,圍繞并促使人物行動的那個具體生活環境。它以獨特的面貌呈現于作品之中,具有不可重復性;同時又與整個社會生活、時代氛圍緊密相聯,從縱的(時空變化)和橫的(特定階段的社會關系)兩個方面反映出時代、民族和階級的特點與風貌。典型人物是個性與共性、獨特性與概括性完美統一的一個“這個”,是文藝作品的真正中心。抹煞鮮明突出的個性而去追求抽象的、一般的共性,必然會“把個性消融到原則里去”,使人物蛻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導致“一個階級一個典型”的模式;脫離開對社會本質的概括而刻意表現個性的獨特,則容易走上“惡劣的個性化”的歧路,重蹈“垂死的模仿文學”的覆轍。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為對方存在的條件。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把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割裂開來的看法是違背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
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理論的合理因素,科學地總結了從莎士比亞到巴爾扎克以來的創作經驗,首次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觀察文藝現象,對于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和規律給以言簡意賅的理論概括,這對人類進步文學的發展是有劃時代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他對《城市姑娘》現實主義不夠充分,環境不夠典型的中肯批評,對巴爾扎克《人間喜劇》所取得的“現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所作的精辟分析,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寶庫中不朽的遺產。
近百年來,世界文學包括現實主義文學在內,從創作到理論都呈現出多彩多姿的興盛局面。恩格斯提出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也要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發展和豐富。這一理論的基本精神仍然會對新文學創作發生深遠的影響,繼續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