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倫斯基,亞歷山大·費多羅維奇
【介紹】:
俄國1917年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總理。1881年5月5日出生于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城一個中學校長家庭。1904年于圣·彼得堡大學畢業后,在彼得堡當律師,逐漸小有名氣。1912年被選進第四屆國家杜馬,參加了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勞動團,并任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狂熱的護國派分子。1917年二月革命中,任彼得格勒蘇維埃副主席。3月15日李沃夫臨時政府成立時,任司法部長,并成為實際的代總理。不久加入社會革命黨。四月危機后,李沃夫改組成立聯合政府時,任陸海軍部長。5月中下旬,他親赴前線巡視,勸說士兵繼續作戰,被蔑稱為“勸說部長”。他下令于7月1日在前線發動進攻,結果遭到失敗,又調兵鎮壓7月16日的群眾和平示威,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7月21日臨時政府再次改組,克倫斯基任總理兼陸海軍部長。9月,科爾尼洛夫叛亂失敗后又兼任俄軍總司令。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統治,他于9月14日宣布把俄羅斯帝國改稱為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五人“執政內閣”,拚湊了一個所謂“民主會議”,并稱之為“予備國會”。他加強彼得格勒軍事力量,鎮壓革命運動,親自制訂破壞起義的行動計劃。當起義隊伍不斷攻占政府戰略部門時,他于11月7日上午十時,借口迎接從前線開來的軍隊,乘一輛插美國國旗的汽車,逃出彼得格勒,來到普斯科夫。他糾集克拉斯諾夫的騎兵向彼得格勒進攻,妄圖反撲。但是,克倫斯基——克拉斯諾夫叛亂很快被擊敗,他于11月14日喬裝成女人逃跑。1918年經芬蘭逃往倫敦,又輾轉到了巴黎。從1940年起遷居美國,從事寫作,并在大學任教和研究機構工作。1970年6月11日死于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