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學派
亦稱“維也納小組”。20世紀20至30年代以維也納大學為中心形成的創導和宣揚邏輯實證主義哲學主張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團體。該團體力圖以符號邏輯作概念與技術工具,一方面把孔德、特別是馬赫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經驗論精確化和系統化,從而推進傳統實證主義;另一方面表明傳統哲學問題無意義,主張應予取消,從而把傳統實證主義的反形而上學推向頂點。該團體原有基礎是附屬于維也納大學的由奧地利哲學家石里克主持的歸納科學哲學講座的哲學討論班。1925年在石里克領導下該團體的固定核心形成。主要成員有:紐拉特、魏斯曼、費格爾、克拉夫特、韓恩、哥德爾。1926年卡爾納普應邀參加該團體,成為集體討論時的中心人物。維特根斯坦與波普爾當時也在維也納或其附近,與石里克、魏斯曼等人交往密切。1928年該學派成員組成了以馬赫命名的“馬赫學會”,聲稱其宗旨是“傳播并發揚科學的世界觀”。1929年該團體發表綱領性文件《科學的世界觀:維也納學派》。他們稱自己的理論主張為“科學的世界觀”,自認它的出現是哲學的偉大轉變。1931年有人著文《邏輯實證主義:歐洲哲學的一個新運動》介紹維也納學派,使該學派的哲學得名“邏輯實證主義”。它的主要觀點是(1)哲學不是一種知識或理論,而是一種分析、闡明科學命題的活動;(2)命題的意義就是它的證實方法,可由經驗證實的是有意義的,否則是無意義的,由這一意義的經驗可證實性原則去看,傳統哲學的命題都是形而上學,都是沒有意義的;(3)哲學問題在性質上是語言邏輯問題,哲學的任務是對語言作邏輯分析。該團體自認,他們的理論來源有四個方面:休謨、孔德、馬赫等的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馬赫、彭加勒、愛因斯坦等的科學方法論;皮亞諾、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等的符號邏輯;邊沁、孔德、費爾巴哈、馬克思、斯賓塞等的快樂論的倫理學和實證主義的社會學。該團體與當時賴欣巴赫等人的柏林經驗論哲學學會、里沃夫——華沙小組、烏普薩拉學派等團體以及和英國劍橋分析派、美國實用主義與操作主義等派別有密切聯系。從1930年起該團體出版了自己的刊物《認識》,為了擴大影響,該團體還舉行過一系列的國際哲學會議。
30年代中期,由于該團體許多成員離開維也納,由于石里克遇害和德國法西斯侵占奧地利,該團體解體。后來的情況,如帕斯摩爾所說,作為一種運動、邏輯實證主義業已解體。它的遺產以種種不同方式被吸收到邏輯經驗主義的國際運動中去了。維也納學派的理論及活動對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對英語國家哲學發展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論著有:石里克的《普通認識論》、《倫理學問題》、《哲學的轉變》、《實證主義與實在論》;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構造》、《語言的邏輯句法》、《語義學導論》、《意義和必然性》;紐拉特的《經驗社會學:歷史與國民經濟學的科學內容》、《統一的科學與心理學》;克拉夫特的《維也納學派——新實證主義的起源》、《數學、邏輯與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