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唐朝先后在西域設置的最高統治機構,分別為唐朝六都護府之一。貞觀十三年(639),唐大將侯君集率軍攻取臣服于西突厥的高昌,以其地為西州,次年,設安西都護府于此以鎮守之。貞觀二十二年(648),唐朝打敗西突厥后,攻取焉耆、龜茲等地,遷安西都護府于龜茲,統領龜茲、焉耆、疏勒、于闐,史稱“安西四鎮”,轄境包括阿爾泰山以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中亞地區。后來由于西突厥和吐蕃的進攻,安西四鎮曾先后五置五廢,碎葉也曾代焉耆為四鎮之一。唐高宗時,西突厥十姓部落起兵反唐,顯慶二年(657),唐滅西突厥汗國,在碎葉川(今蘇聯境內楚河)以東置昆陵都護府,以西置濛池都護府,皆隸屬安西都護府。龍朔元年(661),唐朝在天山南麓、于闐以西、波斯以東的西突厥故地置十六都督府、八十州、一百一十縣、一百二十六軍府。安史之亂后,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力量削弱,蔥嶺以西為大食所并,以東為吐蕃攻占。貞元七年(791),安西都護府斷絕與唐朝中央之聯系。武周長安二年(702),唐朝在天山北路置北庭都護府,治所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轄境包括阿爾泰山、巴里坤湖以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安西都護府則專管天山以南。安史之亂后,回紇葛邏祿部占領該地,貞元六年(790)府治為吐蕃所破。安西、北庭兩都護府的設置,穩定了唐朝對西域的統治,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研究安西、北庭兩都護府的歷史文獻有《唐會要》卷七十三《安西都護府》、《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北庭都護府》等。關于安西四鎮的設置年代、初設四鎮之地點、四鎮之廢置沿革,及其最終的廢棄年代等問題,文獻記載多牴牾,且近人看法亦不一致。李必忠《安西四鎮考辨》(收入《唐史研究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1983年版)就上述各問題進行了詳細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