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弟子規》:人生第一規》賞析
《弟子規》:人生第一規
【概說】
《弟子規》原為《訓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該文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義分為五部分,分別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恪守的守則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將之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有兩個意思:一指孩子,二指學生。“規”就是規范。全書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讀物。
【故事錦囊】
《弟子規》一書中列舉了不少古代名人的成長故事,涉及多個方面:有孝敬父母的,有尊敬師長的,有體恤兄弟友情的,有珍重夫妻情義的,有維護人格尊嚴的,等等。下面就是一則關于孝行的故事。
晉朝有個叫王祥的人,幼年時母親去世了。父親又娶了繼母朱氏。繼母不喜歡王祥,經常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疼愛,但是王祥仍然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繼母生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當時天寒冰凍,河面都結冰了,一般漁民都不出去捕魚了。為了捉到活魚,王祥來到河邊,竟然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開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魚。正在這時,冰忽然自行裂開了一條縫,里面躍出兩尾鯉魚。王祥非常高興,就捉住它們帶回去做給母親吃。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從此繼母對他格外關心起來了。一家人慢慢融洽起來。
【知識庫】
“兩袖清風”的來歷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當時,各地方官進京都要從本地帶些土特產獻給皇上和權貴。可是,在外省任巡撫的于謙進京時卻什么也不帶。同僚勸他說:“你不獻金銀珠寶也就罷了,總該帶一些土特產,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我只帶著兩袖清風!”從此,“兩袖清風”的成語便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