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馬克,艾·馬
【介紹】:
德國小說家。一八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于一個信天主教的工人家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西線經歷了許多戰役,受傷五次。戰后當過郵差、會計、墓碑經紀人、小學教員和報紙編輯。希特勒上臺后,其作品被列為禁書盡行燒毀。一九三八年被剝奪公民權,翌年流亡美國。不久加入美國籍。一九七〇年九月二十五日死于瑞士。以寫長篇為主,較好的作品有:《西線無戰事》(1929)、《流亡曲》(1941)、《凱旋門》(1946)和《黑色方尖碑》(1956)等。《西線無戰事》通過對某班八個普通士兵在戰壕里的生活,描寫他們的勞累、痛苦和死亡,揭露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表達了對被戰爭奪去了青春的普通士兵的同情。主人公保羅在戰爭結束前夕戰死,此時,司令部的戰報上只有一句話:“西線平靜無事”。小說帶有和平主義的思想傾向和自然主義的藝術傾向。對五十年代末蘇聯的“寫塹壕真實”派有明顯的影響。《凱旋門》寫一個叫雷維克的外科醫生從納粹德國越獄,逃到巴黎后,遇見了曾對他用過酷刑并逼死了他的妻子的法西斯軍官,最后把軍官殺死。小說表達了明顯地反法西斯傾向。雷馬克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發表于六十年代的《里斯本之夜》以及《揚子江剪影》(1924)、《歸途》(1931)、《生命的火星》(195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