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但丁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但丁
但丁·阿里蓋利(ALi-ghieri Dante,1265—1321)意大利詩人,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出身佛羅倫薩城的貴族家庭。在政治上反對教皇,向往近代國家的世俗政權。曾參加新興市民階層的蓋爾夫黨,被選為佛羅倫薩的行政官,但因反對羅馬教皇而被終身流放。但丁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致康·格朗德的信》、 《筵席》和《論俗語》之中。
在《致康·格朗德的信》中,但丁論及了詩的字面的、寓言的、哲理的、奧秘的四種意義,而尤其強調中世紀詩的寓言意義和象征意義,它代表了中世紀文藝美學理論上的一種普遍性看法,當然這與彌漫整個社會宗教神秘主義是分不開的。這種理論也有著大量藝術實踐的事實為根據,例如在造型藝術中,牧羊人象征基督或傳教士,羊象征基督教徒,三角形象征神的三身一體,蛇象征惡魔等等。詩的四義說當然有些煩瑣牽強,但卻幫助我們認識到當時藝術創作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要努力作到感性形象與理性內容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感染人,才能達到一定的道德目的。在《筵席》中,但丁論及了美與善的區別和一致性。他認為善在內容,美在形式,對一部作品來說,善應在于思想,美在于詞章的雕飾。這對于早期美學常常把善與美看作一回事,無疑是個理論上的發展,對認識文藝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也富于啟發意義。但丁不僅論及美與善二者的區別,也指出了它們的一致性,不管是美還是善, 都是“可喜的”,都能引起人的快感,在當時尤其更應該注意善的方面。這種觀點與他的“詩的公道”,并重視詩的實際效應是一致的。
《論俗語》是但丁關于語言問題的專著,所謂俗語就是指象保姆那樣不需什么規則就可以學到的語言,它是與僧侶和學者們使用的拉丁語或文言相對而言的。前者是人類最初使用的語言,而后者是人為的,因此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它。但丁主張應該瀝去俗語的“土俗氣”,保其精華,加以推廣,不論男人、女人,甚至小孩,都要盡其所能努力掌握它,這樣有助于意大利民族國家的統一,還可以促使意大利文學接近自然和人民。這樣的語言雖然“俗”,然而卻是 “光輝”的。由于但丁對語言方面的貢獻,特別是他通過對《神曲》的創作,使他贏得了意大利民族文學語言創始者的稱號。與他同時代的作家薄迦丘曾贊揚他說: “在詩的方面,特別在方言方面,在我看來,他是使方言升華并使它在我們意大利人中得到尊重的第一個人,就象荷馬之于希臘, 維吉爾之于拉丁。”此外,關于詩的起源、本質以及天才、想象,但丁都偶有論及。上述所有這些,都影響到十四世紀以來歐洲各民族文學的形成以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因素的增強。
但丁在思想上是矛盾的,文藝和美學理論也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特點,因此恩格斯說他是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又是新時代最初的一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