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代的胄》賞析
古代的胄
【概說】
胄(zhòu)又稱兜鍪(móu)、頭盔等,是我國古代將士用來防護頭部的裝具,常與護體的鎧甲結合使用,所以“甲胄”經常成為防護裝具的統稱。
胄這個稱呼先秦時期就有了,戰國時稱為“兜鍪”,北宋時稱“頭鍪”,宋以后又稱“盔”。
新石器時代,胄多用藤條或獸皮制成。進入青銅器時代,人們開始使用青銅鑄造胄,商時就大量使用了。胄面上經常鑄有虎紋、牛紋等圖案。秦漢時,隨著鐵器的出現,用鐵制造的胄開始出現了,在胄的后部,常垂有護頸的部分,稱為“頓項”。南北朝時期,胄的兩側增加了護耳,這種形制和結構保持到隋末。唐代以后,“頓項”常用輕軟牢固的環鎖鎧制成,以方便頸部活動。宋代以后,胄改稱為“盔”,這種裝備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清末,鐵盔仍是軍隊中裝備的護頭裝具。
清代末年,西方的鋼盔傳入中國,成為通用的防護器具,形制已與我國傳統的護具大不相同了。古老的盔甲成為了歷史遺跡。
古代講求禮節,頭上戴著胄,見到尊貴的人或年長的人,就要摘掉胄,以示禮貌。
【故事錦囊】
秦穆公時期,隨著國力的日益強大,使其有了圖霸中原的念頭,但秦國東邊的出口被晉國擋住了。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國國君剛剛駕崩,不聽蹇叔等大臣的再三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此時的晉襄公為維護霸業,在崤山(xiáo)一帶埋伏好了軍隊,想乘秦軍回國的途中進行襲擊。
秦國悄悄地向東進發了。在經過周王室所在都城洛邑(今洛陽)的北門時,秦軍將士都脫去了頭盔,并跳下了戰車,但立即又上了車駕車而去。當時周朝貴族王孫滿還是個幼童,他與周王一起在北門看到了秦軍的行為,他對周王說:“秦軍表現輕慢無禮,一定會失敗的?!?/p>
按照周代的禮儀,各諸侯國無論國君還是平民,見了周天子都要脫帽以示敬意。出于對周王室的敬意,秦軍將士脫掉了頭盔,并跳下了戰車,即使這樣,為何王孫滿還要說他們“輕慢無禮”呢?
盡管當時的周王有名無實,很多諸侯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名義上還是天子,所以諸侯國的軍隊路過周天子所居之地時,還是要把鎧甲脫下并卷起來,把武器收藏起來的。而秦軍僅僅免胄下車,之后又超乘而去,這不合乎“禮”。年幼的王孫滿由此看出秦軍的輕脫浮躁,所以認定秦軍驕兵必敗。
【知識庫】
陶母截發易肴
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一位有名的良母。陶侃父親早亡,湛氏拉扯著陶侃,過著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特來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一無所有。陶侃一時急得手足無措,范逵也是尷尬至極,母親湛氏要陶侃和客人聊天敘舊,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長發剪下來賣了,換回了柴米油鹽,做飯招待客人。范逵等人看見了,為母子的熱情深深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