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意脈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意脈
中國古代詩歌美學術語,指體現詩歌創作審美意蘊的內在脈絡。這種意脈表現的實踐主要見于唐詩、宋詞之中,而在理論上的發現與揭示,集中在南宋時期。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在《命意》中列“意脈貫通”一節,舉唐人金昌緒《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待到遼西。”)為例。張炎在《詞源》中評秦觀詞: “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嚴羽的《滄浪詩話》把語、意、脈并論,謂“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在南宋以后,意脈的概念時被畫論、書法論所用,成為藝術審美表現的一種通用概念。
各種藝術表現都有可以供人直感的形態符號,它們都是無數的分體形式所構成,其目的全在于表現主體審美的起旨意趣,但它們在組合、交替、變換過程中,必有跌宕起伏、中斷轉折等等,甚至是隱跡立形、不著一字,但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蘊卻是一種不停息的外射內容,它在表現過程中,如隱跡于人體內的血脈波動,時刻不斷不居。所以意脈是藝術作品的生命,是審美藝術活力的象征說法。
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象的豐富性和外化為符號載體的有限性,以及審美意象的空靈性和藝術形象的形質的凝固性,都決定作品的形象中意脈具有先于、廣于形象載體的性質特點。在對于意脈的表現中,不追求以形質載意蘊的作法不足取,但意蘊暴露無遺也不合于藝術的審美表現方式;而表現中以為全部意蘊都可以無遺地找到形象載體,不求之于“超以象外”的“象外之象”,也是把藝術表現看簡單了。因此在藝術審美意蘊的表現的規律特點的必要性與審美主體的實際可能性上說,都得自覺地利用意脈表現的方式。
意脈是不露的,但欣賞中到底是可以心領神會的,不露就不要以直接形象求,這就是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象術的原因所在。金昌緒的《春怨》中沒有一個“怨”字,但全篇中是怨情,怨情就是本詩的意脈。在書法藝術中,草書飛白,字無常定,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唯以深含意脈為尚。繪畫中“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無意脈為根則不可想象。在樂曲中,由聲音高低起伏行止所形成的其狀如“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的情景,如果沒有意脈貫穿,就沒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審美境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