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馬共天下”
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中原承八王之亂,各民族的起義和反晉戰爭風起云涌。由于少數民族貴族的挑唆、操縱,這種反晉戰爭帶有濃厚的民族仇殺色彩。匈奴首領劉曜、羯族首領石勒等皆廣行殺戮燒掠,整個北中國兵連禍結。漢族世家大地主多攜其宗族、部曲、賓客渡江避難,南逃至荊州、揚州一帶,一般民眾也往往跟隨同鄉同里的大戶一道南遷,史稱“永嘉南渡”。永嘉南渡的首領是晉宗室瑯邪王司馬睿。睿早年在洛陽時,就與山東瑯邪大士族王導素相親善,有布衣之好,后以王導為高級幕僚?,樞巴跏鲜侵性鹿谥祝捎谕鯇Ъ捌渥逍滞醵氐鹊挠绊憽⒒\絡和招徠,司馬睿門下逐漸集結了許多中原士族的代表人物。永嘉元年(307),在王曠、王導兄弟的策劃下,西晉權臣司馬越、王衍以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進駐建鄴(今江蘇南京市)。王導建議在南渡士族中廣泛網羅賢人君子,授予官職,共圖霸業;又建議拉攏江南土著的頭面人物顧榮、賀循、紀瞻、周玘,通過他們爭取整個南方土族的支持。晉室政治中心逐漸南移到江左。建興四年(316),愍帝被漢(前趙)主所俘,西晉滅亡。次年,在南北士族的擁戴下,司馬睿自稱晉王;再次年,正式稱帝,改元太興,史稱東晉。司馬睿以王導為丞相,主持朝政;以王敦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總攬軍權。王氏家族親屬中僅在京城任官者達二十余人,還有居外獨當一面者,如王導從兄王含為徐州刺史,從弟王舒為北中郎將監青、徐二州軍事,王廙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東晉元、明、成三朝皆以殊禮待王導。元帝尊之為“仲父”,登基時甚至請王導升御床共坐;明帝給王導手詔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字樣,中書作詔用“敬問”字樣;成帝至王導家,拜其妻,王導元正上殿,成帝為之起立。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謠諺。王與馬共天下,不僅表明瑯邪王氏家族在特殊歷史條件下享有特殊的權勢和禮遇,而且反映出東晉政權,結構的特征。兩晉都是門閥貴旅聯合專政,但西晉皇權強大,皇族在門閥貴族中占絕對優勢;東晉皇室流亡江左,皇權力量削弱,出現一姓高門凌駕于包括皇族在內的各家士族之上的局面。所以,王與馬共天下只維持了二十年,但王導之后,相繼有庾亮、桓溫、謝安諸姓專權,依然是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的形勢。了解這個問題,主要可讀《晉書》卷六五《王導傳》、卷九八《王敦傳》及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八《敬司徒王導》,參閱田余慶《釋“王與馬共天下”》(《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