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蘇格拉底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雅典人,出身于雕刻藝人家庭,學過雕刻手藝。畢生從事宗教道德的口頭宣傳。蘇格拉底堅持神學目的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神有目的的安排,神是世界的最高主宰。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思想和言論,主要反映在他的學生色諾芬記錄下來的《回憶錄》、 《經(jīng)濟論》和柏拉圖寫的蘇格拉底對話錄中。
蘇格拉底的全部思想建筑在知識論的基礎(chǔ)上,他的主要著眼點放在回答什么是知識,知識是怎樣形成的問題上。他認為知識與德行是分不開的,而德行就是“靈魂的善”;善和美是一致的,美的東西也就是善的東西,有用有益的東西。蘇格拉底認為美與善都是統(tǒng)一于功用這個標準, “每一件東西對于它的目的服務(wù)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務(wù)得不好,則是惡的和丑的。”他舉例說,比如糞筐,就是美的,因為它“美麗地適合它的目的”;金的盾牌是不美的,因為它不具備應(yīng)該具有的效用。
蘇格拉底從社會效益角度看待美和藝術(shù),從善,從德行看待人的美,認為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他的行為,在于他所發(fā)揮的社會效能。在《經(jīng)濟論》中,蘇格拉底轉(zhuǎn)述了伊斯霍瑪和他妻子的一段談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伊斯霍瑪看到他的妻子擦粉,抹胭脂,就對她說: “親愛的,你要知道,我也不愿意看到白粉和胭脂,而寧愿看到你真正的膚色,正象神使馬愛馬,牛愛牛,羊愛羊一樣,人類也認為不加偽裝的人體是最可愛的。象這種無聊的裝飾,也許用來欺騙外人,但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如果打算互相欺騙, 那一定會現(xiàn)出真相的”。蘇格拉底不否認外表美,但認為外表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在一定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他認為戲劇、音樂、繪畫的重要性無非是供人消遣和娛樂,不如生活實踐本身,他說, “即使修克西斯(古希臘畫家)給我看他畫的漂亮女人的肖像,它給我的快樂,也抵不上我默想眼前一個女人的美德時所得到的快樂的一半”。這種觀點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也主張把從事摹仿的藝術(shù)家從“理想國”中驅(qū)逐出去。
蘇格拉底要求繪畫、雕塑應(yīng)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畫,而不應(yīng)只在外形上摹仿。他和畫家巴拉蘇斯、雕刻家克萊托的一次談話中,說畫家和雕刻家要努力表現(xiàn)“人的心境、最令人感動的、最和藹可親的或是引起愛和憎的” “精神方面的特質(zhì)”;只有把“活人身體的各部分俯仰屈伸、緊張松散這種姿勢”摹仿出來,同時又把“人在各種活動中的情感也描繪出來”,才能有更大的作用。蘇格拉底的美是善,美是有用、有益的觀點是對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美學思想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