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和吳縣作家
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展,城市人民反封建斗爭加??;清朝初年,東南沿海地區又發生激烈的抗清斗爭,動蕩現實加深了作家對現實的認識,使戲劇創作現實主義增強。長期的戲曲演出逐漸積累了經驗,一些專業作家更注重按舞臺演出的要求自覺地進行創作,并且注意到創作的經驗交流和創作活動的配合。在這種趨勢發展過程中,以李玉為代表,包括朱確、丘園、畢魏、葉時章、朱佐朝等人的吳縣(今蘇州)地區的作家互相合作,他們都屬于知識分子的中下層,思想和藝術風格接近,形成派別,文學史稱為吳縣作家或蘇州派作家。
李玉(1591?-1671?),清初著名劇作家。字玄玉,別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江蘇吳縣人。生平事跡所知無多,僅知其出身低微,明末曾“連厄于有司”;清初“絕意仕進”。相傳他作劇六十余種,現確知其劇本名目者四十二種,現存劇作(包括與人合作者)二十種。其中作于明末的“一笠庵四種曲”(包括《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簡稱“一人永占”)影響較大;作于清初的《千鐘祿》、《萬里緣》、《牛頭山》和《麒麟閣》等也很有名。他與朱確、畢魏、葉時章共同創作的《清忠譜》是他與吳縣作家的代表作,也是清初著名的戲劇作品。
《清忠譜》描寫明末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和蘇州市民反抗閹黨魏忠賢的殘暴統治的斗爭。作品暴露了明末政治的腐敗,抨擊了以魏忠賢為首的上層反動統治集團禍國殃民的罪惡;歌頌了周順昌等東林黨人反對魏閹的斗爭,成功地描繪了蘇州市民支持正義、反對暴政的斗爭,表現了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作品中的周順昌是一個公正清廉、疾惡如仇的東林黨人。在同魏閹斗爭中,他表現出凜然正氣:一方面,他怒斥魏忠賢的“欺君虐民,殘害忠良”的罪行;一方面表白自己的“勁骨千磨不壞,填胸正氣,直將厲氣沖開”。他在臨刑就義之時,也傲然不屈,表示:“我周順昌生不殺汝(指魏忠賢),死作厲鬼,擊殺奸賊便了?!弊鳛闁|林黨人形象,周順昌有濃厚的忠君思想。作品中的顏佩韋是一個有膽識、重義氣,具有毫不妥協斗爭精神的市民英雄。他疾惡如仇,愛憎分明,對于禍國殃民的閹黨,他恨之入骨;出于正義感,他主動支持周順昌等人反對閹黨的斗爭,率領蘇州市民同封建勢力進行英勇搏斗。斗爭中,他始終態度堅決,最后為拯救蘇州市民壯烈殉難?!肚逯易V》在清初對明末政治的腐敗予以揭露和抨擊,具有總結歷史教訓的意義,表現了作者的天下興亡的感慨。作品成功地描繪了轟轟烈烈的市民斗爭,塑造了生動飽滿的市民英雄形象,也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具有開創的意義?!肚逯易V》主題突出,線索分明,取材明末實事,注重“事俱按實”(吳偉業《清忠譜序》),對后來《桃花扇》等劇的創作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