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興珠大破阿克薩城
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楊涵齋述建義侯林興珠阿克薩之捷甚詳。建義本江西南安副將,后升辰州協鎮。平西兵至,降于周。后在湘潭,涵齋勸之投誠,偽周平,封建義侯。
甲子之冬,上在景山召見,語良久,論及火器之利,因問所以御之者。曰:“惟滾被為第一。”上問滾被為何物,侯曰:“即人家所用之棉被也。”上笑曰:“是何能為?”侯曰:“柔能制剛耳”。因詳言其進退滾閃之法。上頷之。又問曰:“滾被之外更有何法?”曰:“有滾牌,臣家有其器。”上立命取至,曰:“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曰:“有數人耳。”遽召六人來,于上前舞跳。上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上大喜,問能用滾牌之人何方可以召募,得人幾何可以成一旅。曰:“多則一千,少或五百,可以用矣。唯臣鄉漳泉之人多善此者,須赴閩募之。”上曰:“此去閩遠,往還非數月不可。今直隸、山東、河南,多臺灣投誠墾種者,皆閩人,召用之,五百可得也。”侯曰:“誠如上諭。”遂召募、教演,未幾而成,亦未知上之將何用也。
至乙丑春夏間,上命往征羅剎國阿克薩城。羅剎國在極西,絕荒遠,幅員極廣,阿克薩其極東之邊界也,在烏龍江側,與梭倫鄰,柵木為城,一將守之。兵不滿千,其人猛如虎豹,而火器尤利,發無不中。梭倫時被其害,子女參貂,搶掠殆盡。梭倫之貂為天下最,以羅剎故,不得時貢,且數以羅剎之過上訴。上既平三藩,未嘗一日忘羅剎也。乃命彭椿公領鐵騎三千為陸路將軍,林興珠領滾牌五百為水路將軍,往征之,水陸并進。上曰:“阿克薩城,吾得其地,眾少不能守,多則饋餉難,吾非欲其地,特以梭倫時來哀訴,吾不忍其侵暴,令汝往討其罪,汝彭椿體朕此意。林興珠老將知兵,宜聽其方略,以時進取。邊地早寒,不宜久駐,林侯南人且老,不能寒,城克,令其先歸。汝彭椿撫其眾,欲歸羅剎者放之歸,有降者與偕來。毀其城柵,踐其土地,蹂躪之使不可復耕牧,則自外四十八旗,揚兵而歸。若五六月間不克,亦即罷歸,待來歲再計之。”
兵進,五月間至其地。以梭倫人為向導。初,羅剎屢得志,二十年無一騎至其地者,城既狹小,則皆散處于外,備益弛。梭倫人導吾眾走深山中,亦不深諳逕路,略識方向耳。見有人煙,趣圍之,數家聚耳。屋皆以樺皮,甚堅致。執其人問之,則去阿克薩不遠矣。有一人逸而走。林侯曰:“宜亟進矣!掩其不備而圍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內者不得出。少遲,眾合不可當也。無待舟師。”彭椿公遂以鐵騎三千進,比其人至,兵已迫城下矣。城中人不多,眾散處不得合,內外隔絕。城四門皆有巨炮,猛烈不可當,然司炮者皆隔于城外,無能施放者,遂困之,而城堅不能驟下。
城有守將,其父亦守一城,相距七百里,城傳烽燧,其父率眾五百,自上流乘木筏順流而下。五月二十三日圍阿克薩,二十五日救兵已至。偵知之,林侯曰:“是兵自水來,若使登岸,則不可當。吾以水軍往迎之,皆斃之于江中!大軍之圍不可撤也!”則皆令眾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頂,持揙刀以進。羅剎眾見之,驚所未見,呼曰:“大帽韃子”。眾皆在水,火器無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槍矢不能入。以長刃掠牌上,折其脛,皆踣江中,殺傷大半,余奔潰而逸。興珠不喪一人,復圍城。興珠曰:“此幸勝。城若不克,大軍至,無噍(jiào叫)類矣!”令三千五百人,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城中呼號請降而出。縱其守將歸,有降者置軍中。堅守之三日而城下。
侯遂先歸。侯之眾在沈陽墜騎而死者一人,病死于途者三五人耳,未嘗亡一夫于敵也。陛見,上大喜曰:“林侯之功,史冊所未有也!”下部議賞,不酹(lèi類)其勞,上命更議。彭椿公既平其地,甫歸報,而羅剎已于其地復建城,比前愈巨,益其眾,耕牧如故,掠梭倫益甚。上怒彭椿公踐踏其地之不力也,以前功折其罪,并侯之功亦不敘焉。
(《廣陽雜記》第二卷)
楊涵齋講述建義侯林興珠取得阿克薩(今作雅克薩)大捷的經過,十分詳細。林興珠先前當過江西南安府副將,后提升為湖南辰州協鎮。平西王吳三桂反叛時,林興珠歸順了他。后來駐軍湘潭時,楊涵齋勸他又向清朝投誠。吳三桂被平定后,清朝封林興珠為建義侯。
甲子年(1684,康熙二十三年)冬天,康熙皇帝在景山召見林興珠,與他談了很長時間,談到火槍火炮的威力時,就問他用什么可以抵擋。林興珠說:“只有用滾被最好。”皇帝又問滾被是什么東西,林說:“就是家家所用的棉被。”皇帝笑道:“這種東西怎能防槍彈呢?”林說:“這是柔能克剛的道理啊。”于是就詳細陳說了用棉被的進退滾閃以避槍彈的方法,皇帝點頭稱是。又問道:“此外還有什么辦法?”林回答說:“還可用滾牌,我家里就有這種東西。”皇帝馬上命令取來,說:“你家有能使用滾牌的人嗎?”林說:“不過只有幾個人罷了。”立刻召來了六人,在皇帝面前當場表演。皇帝命令幾個射箭能手用骨制的箭頭射擊,滾牌手操牌舞動跳躍,箭箭都被躲過,而且沒等你再放箭,他已滾到你跟前,比飛鳥還要敏捷迅速。皇帝大喜,詢問從什么地方可以招募滾牌手,有多少人才夠組成個隊伍。林答道:“多則一千人,少則五百人就可以作戰使用了。只有臣下的家鄉漳州、泉州人多善于使用,因此,必須到福建招募。”皇帝說:“福建太遠,來回需要幾個月。現在直隸、山東、河南三省內,原臺灣鄭成功的兵投誠墾荒的很多,他們都是福建人,從中招募,很快就會招夠五百人。”林答:“確如皇上所命。”于是立刻進行招募、訓練,不長時間就操演熟練,但不知道皇帝將如何使用。
到了乙丑年(1685)春夏之交,康熙皇帝命令去征伐俄羅斯國的阿克薩城。俄國在西邊極遠的地方,面積非常大,阿克薩城是它最東的邊城(按:該城本屬中國,順治初年為俄國侵占),在黑龍江左岸,和我國梭倫族(今作素倫,即鄂溫克族)相鄰,用木柵圍成城墻,有一位將軍駐守。他們雖然駐軍還不到一千人,但這些兵士都象虎豹一樣兇猛,而且他們的洋槍火炮很有威力,百發百中。梭倫族人民常常受到他們的侵襲,子女、人參、貂皮等都幾乎被搶光了。梭倫族所產的貂皮是天下第一,由于俄國人的搶掠,不能正常地貢獻給朝廷,而且梭倫人民多次向朝廷控訴俄國人的罪行。康熙皇帝在平定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藩王的叛亂后,時刻都在想著解決俄國人的侵擾問題。于是命令都統彭椿率領三千騎兵為陸路將軍,林興珠率領五百滾牌兵為水路將軍,水陸并進,遠征阿克薩城。皇上對彭椿說:“阿克薩城,我們即是占領了,兵少守不住,多駐兵則運送糧餉很困難,我并不想占據它。只是因為梭倫部常常來哀訴,我實在不能再容忍俄國人的侵略暴行,才命令你們討伐他們的罪行。你彭棒要領會我的這種意圖。林老將軍很會用兵,你要聽他的謀劃,抓住戰機及時進取。邊地天冷的早,不適合駐兵過久。林侯是南方人年紀又大,更不耐寒冷,攻下阿克薩后,要讓他先回來。你彭椿留下安撫俄國兵眾,想回俄羅斯的就放他回去;愿投降的,就帶他們一同回來。把城柵拆掉,土地破壞,使他們不能再繼續屯墾盤據。然后從外四十八旗整軍場威而歸。假如五、六月間不能攻克,也就罷兵撤回,等明年再想辦法。”
于是進兵,五月間到達了阿克薩附近。找了梭倫人當向導。以前,俄國人搶掠回回得手,二十年間我國沒派過一兵一卒抵抗他們,阿克薩城又狹小,所以他們多數分散住在城外,防御松懈。梭倫人引著我軍從山路進兵,也并不十分熟悉道路,只是知道大略方向。看見一處有人煙,以為目標已到,就趕快包圍了它,其實只不過幾戶人家的小村落。房屋都是用樺樹皮蓋的,很堅固精致。抓住他們的人一問,才知道離阿克薩已經不遠了。這時,有一個俄國人乘機逃跑了。林興珠道:“應該急速進兵!乘其還沒有防備而包圍它,讓散住在城外的進不去,城內的出不來。稍一拖延,他們的兵眾集中起來那就不可抵擋了!不要等待水師。”彭椿將軍于是率三千騎兵迅速推進,等到那逃跑的俄國人趕到,我軍已經兵臨城下了。城中守軍不多,城外散處的又不能合兵一起,內外隔絕。阿克薩城四門本來都有大炮,火力猛烈,但炮手都被隔在了城外,無人能夠使用。于是遂被我軍圍困,然而城柵堅固,一時也難以攻下。
城內俄軍守將的父親,駐守著另一座城池,距阿克薩七百里。阿克薩城用烽煙給傳去警報,他就率領五百軍兵從黑龍江上游乘木筏順流而下。五月二十三日清軍包圍阿克薩,二十五日俄軍援兵已到。清軍偵察到這種情況后,林興珠說:“援兵自水上來,假如上了岸,那就難以抵擋了。我率領水軍去迎戰,把他們都殺死在水中!大軍的圍城萬不可撤!”就命令水軍戰士個個脫衣下水,頭頂藤牌,手持戰刀向前沖殺。俄國兵從未見過這種情形,大為驚慌,連聲大喊:“大帽韃子來了!”雙方都在水中,火藥槍無法施展,而且清兵都有藤牌保護,槍彈也打不透。清兵用長刀在牌上橫掃,正好砍斷俄兵的小腿,一個個都跌落江中,被殺傷大半,其余的都潰散逃跑了。林興珠沒有損傷一個人,清兵又加強了對城內的包圍。林興珠道:“這次是僥幸獲勝。如果城再不破,俄國大軍來到,那我們就一個也不可能生還了!”于是下令三千五百人,人人取一捆草堆到城柵下,再不投降,就放火燒城。這時城里守軍不得不呼喊投降傾隊而出。清兵把俄軍守將放了回去,把投降的俄兵安置在營中。阿克薩城堅守了三天終于被攻下了。
于是林興珠先行返回。他率領的滾牌軍只是在沈陽不小心墜馬死了一個,病死在路上的三、五個人罷了,卻沒有一個死于敵人之手。晉見皇帝時,皇上大喜道:“林侯的奇功,真是歷史上也沒有過的啊!”指令吏部研究給他的獎勵。然而部里的意見與林興珠的功勞尚不相稱,皇上命令重新討論。但這時彭椿將軍平毀阿克薩城之后,剛剛撤軍,回來向朝廷復命,俄國人又在原地重建新城,比以前的更大,兵眾更多,照樣耕種放牧,侵掠梭倫族更加厲害。皇上對彭椿沒能大力破壞阿克薩很是生氣,也就用前邊的功勞抵了后邊的罪,連林興珠的功勞也不再獎勵了。
本文記述了中俄關系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十七世紀四、五十年代,沙俄侵略者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并強占黑龍江左岸的雅克薩城(原為達斡爾族建)作為軍事據點,殘害我國當地居民,搶掠財物。清政府為了抵抗沙俄侵略,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派兵征伐沙俄侵略者,擊敗了俄軍。但在清軍撤退后,俄方又立即派軍重占雅克薩,所以第二年康熙命清軍再次討伐,迫使沙俄政府接受和平談判。本文所記就是1685年的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林興珠將軍是這篇筆記所著力刻畫的中心形象。他一出場,在康熙皇帝面前陳述和表演抵御西方火槍火炮的方法,就顯示了其不平凡的智慧和老于疆場的作戰經驗。當時西方軍隊普遍使用了火器(槍炮),而我國軍隊還主要用刀矛等冷兵器作戰。如何克服武器裝備上的劣勢,以我之長攻敵之短,在這方面林興珠確實表現了卓異的才能。在雅克薩的作戰中,他“老將知兵”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三次決策上:第一次發現被圍的俄人逃走了一人后,他立即向主帥建議迅速進軍,對雅克薩“掩其不備而圍之”,為戰役的勝利奠定的基礎。第二次,俄國援兵從黑龍江上乘筏而來時,他又立即決定親率水軍阻擋,不使俄軍上岸,“皆斃之于江中”,使對雅克薩的包圍毫無動搖。第三次,建議用火攻,以免久圍不克、俄大軍到來的危險。在三個關鍵時刻的果斷、堅毅,判斷的準確,不為小勝而陶醉,總是不失戰機地作出決策,使這個智勇雙全、老謀深算的將軍形象被寫得虎虎有生氣。
本文的寫法也頗值得稱道。康熙皇帝召見林興珠,研究抵御火器的方法,為林興珠在作戰中立下奇功作了鋪墊,并以“亦未知上之將何用也”,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讀到后來,我們才恍然大悟,體會到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布衣”文人,作者對中俄邊界的史實,皇帝的言行了解得并不十分準確。雅克薩城原為我國達翰爾族人所修,1650年被俄人侵占。所以它并非俄國的“極東之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