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辭類纂《歸熙甫二石說》全文
歸熙甫二石說
樂者,仁之聲,而生氣之發也。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在齊聞《韶》,則學之,三月不知肉味。考之《尚書》,自堯“克明峻德”,至舜“重華協于帝”,四岳、九官、十二牧,各率其職。至于蠻夷率服,若予上下草木鳥獸,至仁之澤,洋洋乎被動植矣。故曰:“虞賓在位,群后德讓。”又曰:“庶尹允諧”,“鳥獸蹌蹌”,“鳳凰來儀。”又曰:“百獸率舞。”此唐、虞太和之景象,在于宇宙之間,而特形于樂耳。《傳》曰:“夔始制樂,以賞諸侯。”《呂氏春秋》曰:“堯命夔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獸。”擊石拊石,夔之所能也。百獸率舞,非夔之所能也。此唐、虞之際仁治之極也。
顏子學于孔子,“三月不違仁”,而未至于化。孔子告之以為邦,而曰“樂則《韶舞》”,豈驟語以唐、虞之極哉?亦教之禮樂之事,使其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而歌有虞氏之風。淫聲、亂色,無以奸其間。是所謂非禮勿視、聽、言、動,而為仁之用達矣。雖然,由其道而舞百獸,儀鳳凰,豈遠也哉!冉求欲富國足民,而以禮樂俟君子。孔子所以告顏子,即冉求所以俟君子也。欲富國足民而無俟于禮樂,其敝必至于聚斂。子游能以弦歌試于區區之武城,可謂圣人之徒矣。
自秦以來,長人者無意于教化之事,非一世也。江夏呂侯為青浦令,政成而民頌之。侯名調音,字宗夔,又自號二石。請予為二石之說,予故推本《尚書》、《論語》之義,以達侯之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