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
【原文】
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1]。單穆公曰[2]:“不可。古者,天災降戾[3],于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于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
“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若匱,王用將有所乏,乏則將厚取于民。民不給,將有遠志,是離民也。且夫備有未至而設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備,謂之怠;可后而先之,謂之召災。周固羸國也,天未厭禍焉,而又離民以佐災,無乃不可乎?將民之與處而離之,將災是備御而召之,則何以經國?國無經,何以出令?令之不從,上之患也,故圣人樹德于民以除之。”
“《夏書》有之曰:‘關石和鈞[4],王府則有。’《詩》亦有之曰:‘瞻彼旱麓,榛楛濟濟[5]。愷悌君子,干祿愷悌[6]。’夫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樂干祿焉。若夫山林匱竭,林麓散亡,藪澤肆既,民力雕盡,田疇荒蕪,資用乏匱,君子將險哀之不暇,而何易樂之有焉?且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而為潢汙也,其竭也無日矣。若民離而財匱,災至而備亡,王其若之何?吾周官之于災備也,其所怠棄者多矣,而又奪之資,以益其災,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7]。王其圖之!”王弗聽,卒鑄大錢。
【注釋】
[1]景王二十一年: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大錢:面值大的鑄幣。
[2]單穆公:周大夫,單靖公的曾孫。
[3]降戾(lì):降臨。
[4]關石:指稱量的衡器。韋昭注云“言征賦調鈞,則王之府藏常有也”。
[5]榛楛(hù):榛樹與楛樹。韋昭注云“榛,似栗而小。楛,木名”。
[6]愷悌(kǎi tì):泛指品德優良、平易近人的人。
【譯文】
周景王二十一年,準備鑄造大錢。單穆公說:“不能這樣做。古時候,天災降臨,所以才開始統計財貨,權衡錢幣的輕重,以便賑濟百姓。倘若百姓擔心錢輕而物重,便鑄造了大錢來發行通用,有大錢輔助小錢流通,使百姓都能從中得益。若百姓擔心錢重而物輕,就多鑄小錢來通用,同時也不廢止大錢,于是就有了小錢鋪助大錢流通。這樣一來,無論是小錢、大錢,百姓都得到便利使用。”
“如今陛下廢除小錢而鑄造大錢,那么百姓手中原有的小錢就成了無用之物,如此能不感到困窘嗎?如果百姓困窘,那么陛下的財用將因此而缺乏,而財用缺乏了就會設法加重斂收于民。民眾沒有能力供給,將會萌生逃亡遠離之心,這是在離散民心啊。況且國家應該有事先防備災患的措施,也有災患來臨進行援救的措施,但這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原本可以預先防范而不事先去準備,這是疏忽懈怠;原本用于事后應急的措施卻在災害前采用了,這就叫招災。周王朝已經變成弱國了,皆因上天接連不斷地降災,而陛下此時又要離散民心來助長災難,這樣做恐怕不行吧?原本應該與民眾和睦相處卻要離散他們,原本可以預防的災害卻要把它招來,這樣下去還怎么治國?倘若治國無方,憑什么下達政令?頒布政令而不被聽從,正是君王的憂患啊,所以圣人施予百姓恩德以此來消除不服從政令的隱患。”
“《夏書》中說:‘賦稅均平,王室的庫藏才會充盈。’《詩經》上也說:‘看那旱山腳下,長滿了茂盛的榛楛林木。品德優良的君子,平和歡愉地收獲。’那旱山腳下的榛楛林木茂盛,所以君子才能平和歡愉地得到祿米。如果山林匱乏枯竭,林木山麓散亡,沼澤湖泊干涸,民力凋蔽,農田荒蕪,財用缺乏,君子就連憂慮危亡都來不及,哪還有什么安祥歡樂可言呢?況且,利用搜刮民眾的財產來充實王室的財產,就如同堵塞河流的源頭來蓄積水池一樣,很快就會導致干涸。如果百姓離散而財用匱乏,災害降臨又無防備,到那時陛下該怎么辦呢?我們周室的官員對于預防災害方面,所疏于管理的地方已經很多了,而如今又要侵奪民眾的資財來助長災禍,這是拋棄善政而置民于死地啊。懇請君王仔細酌酙這件事!”然而周景王不聽勸阻,結果還是鑄了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