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漢高祖論“三杰”》全文與賞析
《漢書》
此篇選自《漢書·高祖紀》。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漢朝開國皇帝,字季。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他于公元前209年響應陳勝、吳廣在沛縣起義,公元前206年首先入關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時間消滅天下割據勢力,于公元前202年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劉邦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謚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中國的統一和強大以及漢民族的統一、漢文化的發揚有著重要的貢獻。
【原文】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不然,鮅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譯文】
皇帝在洛陽南宮設置酒席。皇上說:“各位列侯(官職名)、將領不要對我有所隱瞞,都說說自己的看法。我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項羽為什么失去天下呢?”高起、王陵兩人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來親附他們,與天下人一同受益。項羽妒賢嫉能,謀害有功勞的,猜疑賢能的人,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皇上說:“你們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在營帳里謀劃決策,在千里之外決定勝負上,我不如張良;在平定國家,安撫百姓,發放糧餉,不斷絕運輸糧食的道路上,我不如蕭何;在率領百萬軍隊,開戰就一定能取勝,攻打就一定能打下上,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他,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群臣心悅誠服。
【賞析】
《漢高祖論三杰》的精彩言辭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他的開國總結大會上發表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從高祖的這番話語中我們不僅窺見其成功的關鍵原因——他掌握用人的藝術,同時也看出他成功的另一個原因——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演講才能,懂得說話的藝術。
洛陽南宮之中,皇帝請客,這番請客并不單單為喝酒慶賀,漢高祖劉邦一開始就對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打下大漢江山的臣將們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這個問題很直白,也很不好回答,我們可以略微看出劉邦與群臣關系的和諧以及劉邦性格之爽直,高起、王陵這兩位大臣的回答也很準確,有一定的道理,他們分析出來兩條:在與項羽的對比中,劉邦得民心,項羽失人心,原因就是項羽在人才的察識與使用方面有所欠缺,在做人為人方面與國君的度量也還有差距。這樣的回答對劉邦已經是客觀公正附加頌揚了,但劉邦并不十分滿意,他自己總結說,你們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我擁有三大人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高級參謀決策智囊張良;穩定國家、安撫百姓的國家優秀管理者蕭何;還有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高級軍事指揮家韓信。此番論述條理分明、簡潔精練、邏輯嚴密,客觀公正地給“三杰”一個歷史性的表彰,先對“三杰”分別進行評述:再作總評,“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最后,附帶對項羽在這方面的過失稍微提了一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這番講話,沒有過分的自負自傲,也沒有幸災樂禍的情緒,而是實事求是地娓娓道來,其間帶有一種智慧與自信的力量,還帶有一絲謙遜,一語道破天機,獲得了群臣悅服的良好效果。
從各種歷史資料來看,劉邦這個人并沒有多高尚,相反還有些許鄙氣,不但好酒好色,脾氣也不好,經常罵人,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楚漢戰爭中竟然能取得勝利,還大獲民心,他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呢?
劉邦雖然有諸多缺點,但是在使用人才方面卻無人能及。他非常明白自己并非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賢能的,非常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不足,在有自知之明的前提下,他知人善用,對人不求全責備,而是大度地用人所長,不嫉賢妒能,采取欣賞和信任的態度。他身邊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才,如謀士、謀臣,治民之臣、軍事之臣等,他的大膽任用讓這些人才的才華得以彰顯。他不僅有善于發現和善用人才的本領,還有求得人才、挖掘人才的本事,即俗話說的“挖墻腳”的本事。細細分析可以知道,自知者明,知道自己自身才智不足,又知道自己身邊這些人的才能,有事就求問于這些人。劉邦擅長用人的藝術,用人就用人所長,不以所用人的地位高低為標準,他用的人才中許多是一些身份卑微的人,甚至是犯過事的人;劉邦也知道,用人貴在不疑,因此,他能做到從諫如流,對于那些受到排擠、哪怕是存在一定爭議的人他都能大膽使用。
知人者智,劉邦對“三杰”的使用是建立在知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他對“三杰”非常了解,他的這番言辭,最鮮明地體現出了這一點,說明了張良的謀劃才能、蕭何的管理才能、韓信的軍事才能是互補優化的,根據人的能力和優缺點恰當地進行組合匹配,成員之間就能達到完美的配合,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對于像“三杰”這樣的人才來說,如果沒有識人和用人之主的話,他們也難以在歷史上留下英名。
但是,劉邦能下定決心用好“三杰”,“三杰”也心甘情愿地為劉邦所用,劉邦與“三杰”能自始至終走在一起,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講,“三杰”與劉邦進行的是一種政治博弈。首先,從他們的政治目標來說,劉邦的政治目標很明確,那就是獲得天下,蕭何在劉邦這樣的人面前也早已打消了與他爭天下的念頭,只愿作劉邦的追隨者;韓信的政治目標也很明確,那就是列侯列相;張良的政治目標是“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劉邦需要“三杰”的輔佐,“三杰”也需要借助劉邦提供的政治平臺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劉邦與“三杰”之間的關系是互補的。劉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他有著穩定而明確的政治目標,且以其豐富的政治資源和熟練的政治技巧作支撐,最終使自己的政治結局和政治目標達到極為完美的統一。
劉邦得了天下,“三杰”也各有所歸。劉邦對“三杰”的評述精練恰當,實事求是,對于今天的用人與人才管理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