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妃曲·商挺》原文與賞析
商挺
戴月披星擔驚怕, 久立紗窗下,等候他。驀聽得門外地皮兒踏,則道是冤家,原來風動荼蘼架。
“擔驚怕”是這首散曲小令的詩眼。
一個月明星稀的夜里,紗窗里面映出一位少女的身影。她心里又驚,又怕,可是,卻一直沒有走開,久久地站立在那里。干什么呢?她正在等待著同情人幽會。忽然,門外傳來了腳步聲,他來了?仔細一看,一個人影兒也沒有——原來是風吹荼蘼架發出的響聲。這就是這首小令給我們講述的一個故事片斷。
作品一開始就以“擔驚怕”明揭這位少女的心理狀態。她為什么會這樣擔驚受怕?“戴月披星”——即“夜”——決不是令她形成這種心態的緣由,因為她就立在自家門內,何怕之有?夜,非但不是讓她驚怕的原因,恰恰相反,還可以多少給她提供一點掩護,讓她減少一點驚怕。其實,真正使她驚怕的,不是別的,是她自己正在做著的事情——“久立紗窗下,等候他”,即等待著與情人幽會。在封建社會,一個少女,不待父母之命,不經媒妁之言,私自愛上一個男人,豈非大逆不道?如果她與情人的幽會一旦被發覺,將會出現怎樣的災難?她想到這一切,心中怎能不害怕?她的“驚怕”,是籠罩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的陰云在她心頭的投影,是一個無法驅走的封建幽靈對她造成的無形的威脅。這位久立窗下的少女,本來等待的是愛情的甜蜜,然而,她首先得到的卻是驚怕所帶來的苦澀。
如果說,首句對女主人公心態的揭示尚覺直露,那么,后兩句的描寫便生動逼真,使人大有身臨其境之感了。“驀”,突然;“則”即“只”;“冤家”,指姑娘的情人;“荼蘼”,一種攀緣類灌木,可供觀賞。少女竟把風動荼蘼架的聲音當成了情人的腳步聲,這種錯覺,與其說是她美好愿望的折射,不如說是由于擔驚受怕,使她神經高度緊張而出現的心理錯亂。心理錯亂往往帶來喜劇氣氛,讓人覺得好笑。這位少女“驀聽得門外地皮兒踏”的內心驚喜,辨清“原來風動荼蘼架”之后的內心失望,這一起一伏的心理落差所帶來的戲劇性變化,無疑會使人感到趣味橫生;然而,我們靜心為之一想,想到她失望之后復歸驚怕的內心恐懼,那么,笑意就會從臉上消失,不禁會為她發出一聲沉重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