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有萬里客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門有萬里客行
曹植
【原文】
門有萬里客,問君何鄉人。
褰裳起從之,果得心所親[1]。
挽裳對我泣,太息前自陳[2]。
本是朔方[3]士,今為吳越民。
行行將復行,去去適[4]西秦。
【注釋】
[1]褰(qiān)裳:提起衣服。心所親:心中所喜悅的友人。
[2]太息:嘆息。陳:述說。
[3]朔方:漢郡名稱。在今內蒙古及寧夏一帶。
[4]適:到。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戰亂中人們流亡四方的悲慘情狀,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亂離時代的面貌,具有十分深刻的社會意義。
漢魏之際,北方人飄蕩異鄉,如本詩所說“萬里客”的很多。先是農民起義的失敗,大批義軍流落四方;加之軍閥長期混戰,很多農民為避役、避荒,四散逃亡,游民已成為當時的社會問題;被迫入伍的士兵,更是骨肉分離,背井離鄉、生離死別的慘劇,在到處上演。反映在曹植的創作上,就是描寫征夫游子行役、漂泊無定的痛苦生涯的詩篇出現,本篇《門有萬里客行》,便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本詩選取一個特寫鏡頭,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亂離時代的社會風貌。前一半是問:“門有萬里客,問君‘何鄉人?’褰裳起從之,果得心所親。”門前來了遠道的游客,問他是什么地方人?提起衣服的前襟,追上前去一看,果然是自己心愛的人。下一半是回答:“挽裳對我泣,太息前自陳:‘本是朔方士,今為吳越民。行行將復行,去去適西秦。’”萬里客哭泣著長嘆一聲,對我說,我本是朔方人,今天卻成了吳越的臣民,還要游蕩到西秦去。這一問一答,一“褰”一“挽”,一“從”一“泣”,由朔方,到吳越,到西秦,短短幾句,勾勒出一幅中古時代社會的流民圖。這些被驅趕、被役使的人們,回顧往昔,千里流徙,萍飄無寄;展望未來,天涯萬里,何處歸路?憂心忡忡,凄愴悲傷。這首詩詞采華藻,情真意篤,讀來令人深為嘆惋!
余冠英在《三曹詩選》中說:“曹植自己因為封地常常改換,也有飄蕩之苦,這詩或許是自況。”看來也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