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鄧剡》原文與賞析
鄧剡
雨過水明霞, 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懊恨西風催世換, 更隨我, 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 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只有南來無數雁, 和明月, 宿蘆花。
鄧剡名光薦,字中甫,廬陵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和文天祥是同鄉。宋理宗時中進士,因見權奸當道,長期隱居在家。德祐元年(1275)元軍渡江,太皇太后謝道清發出《哀痛詔》,文天祥毀家紓難,招募義軍勤王,他踴躍參加,一直與文天祥在一起戰斗。后被俘,寧死不屈,以節行著稱。
這首詞是他在金陵時寫的,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行宮,作為一個亡國囚虜,禁閉于此,感觸更深。
上闋即景生情,詞人看見秋深了,葉落了,雖然雨過水清,月明霞瑰,潮汐漲落,兩岸沙白,但是凜冽的西風毫不留情地隨之而來了。季節的變換,不禁使詞人聯想到朝代的更替,故國有如明凈柔和的秋景,而今卻是蕭瑟的寒冬,令人倍感凄涼。特定的身世、特定的境遇,對自然界就會產生這種特殊的感受,從而可見詞人念念不忘亡國之痛。
這時,他更感到孤寂,肝膽相照的摯友文天祥離開了他,被押北上,存亡未卜,兇險不可逆料。自己羈囚于此,病魔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雖然還在故土,卻有淪落天涯之感。這種淪落天涯之感,也正表達了故土已非我有的亡國哀痛,見景生情,寓情于景,悲者所見,滿眼皆悲。
下闋由景轉入事,眼前的金陵,自六朝以來就金粉豪華,名聞于世。如今卻是如此之寂寞,今昔對比,更令人懷念繁華的故國,越懷念,就越產生沉重的寂寞之感。看吧,烏衣巷口日斜斜,啊!這里原是最繁華的地方,晉時是名門望族集居之地,這里不是有故國的行宮嗎?正是西風殘照,宋家陵闕,不禁令人產生“黍離”之悲。看!雙雙燕子,如今飛入誰家?這里巧妙地糅進劉禹錫《烏衣巷》詩意,“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并注進了新的內涵,新的感情,于是境界更為深遠沉摯。
下闋亡國之痛貫穿了所見的一切事物,人越是在孤獨寂寞悲苦之中,越會產生無窮的聯想,而所想到的一切,無不更增加了自己的悲痛,所見所述的樁樁件件,無不增強了這種氛圍,藝術上達到了渾然一體的境界。
文天祥在金陵時曾建議鄧剡將所寫之詩編成集,并評其詩道:“其慘戚感慨之氣結而不伸,皆于詩乎發之,蓋至是動于性情, 自不能不詩”,說他的詩篇“渾涵有英氣,鍛煉如自然”,真是知音的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