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曲·瀟湘夜雨·馬致遠》原文與賞析
馬致遠
漁燈暗, 客夢回, 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 是離人幾行情淚。
馬致遠(約1250—1321),號東籬,大都人。他曾做過江浙行省提舉,在擔任這個官職前后,有過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涯”。五十歲左右退出官場,過幽棲生活。他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他所作雜劇有十五種,現存《漢宮秋》等七種。他還寫了很多散曲,僅小令就有一百零四首。在諸多散曲作家中,他擴大了曲的題材領域,提高了曲的藝術意境,是對散曲有很大貢獻的人。
本曲題名《瀟湘夜雨》,寫夜雨中離人的愁懷。瀟湘,水名。湖南省湘水至零陵西與瀟水會合,謂之瀟湘,這里的曲文根據《陽春白雪》本,而《樂府新聲》的曲文與此不同。
全曲的意思是說一個遠在他鄉的客游者,乘著一葉孤舟,漂泊在瀟湘水域。深夜里,他被雨聲驚醒,一股鄉愁襲上心來,再也無法入眠。聽著雨聲,愁臥至天明。這時他想到已經離家萬里,更加愁腸百結,思家的情淚就象眼前的雨滴一般流淌下來。天涯游子的羈旅愁懷是原有的,又因被雨聲驚醒而加濃了。雨,在愁人的眼里是苦悶的象征,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寫法。在曲中詩人巧妙地把雨和愁結合在一起。“一聲聲滴人心碎”,已經極寫雨聲給人增添了揪心的煩惱;而“是離人幾行情淚”一句,更進一步把雨和淚合而為一,雨就是淚,淚就象雨,兩者已經難以區分。使雨這一外在的景物化成了滿含情思的意境,同時又使主體的情思借雨作了形象的表現,達到了情和景的完美統一。在這支曲里,雨是愁的外界原因,同時又是主體情態的表現物,是個關鍵的景物。但是曲文隱去了“雨”字,一筆不提,寫法極其含蓄。當讀到“一聲聲”時,還不能確定是何種聲音,加上個“滴”字,才想到雨,到最后一句的“淚”字才明白是比喻“雨”。因為題目已標明“夜雨”,文中就不再直接說出,而是借聲音和形象來表達,使人感到含蓄雋永的美。前面三句從因果和時序上來看是倒置的,應該是先有雨聲,再是夢回,最后才發現漁燈已經不見。現在把次序全然倒置過來,其原因是詩人要把雨聲和心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造成突出的印象。如果直敘,那就會平直無余,收不到含蓄別致的效果,可見詩人的構思也極其精巧。
這支小令字句凝煉而含意豐富,在短短的二十七個字中,以抒情為主,又兼寫景、敘事。寫景、敘事極富概括力且緊密配合抒情。如首句“漁燈暗”,是說漁燈因為夜深雨急而消失了。這是客游者先前看到江面上漁燈點點,而醒來后不見漁燈,前后對比的印象。實際上這時雨幕籠蓋江面,黑糊糊一片,什么也看不見。詩人抓住“漁燈”這一實際上已不再存在的景物,把夜雨中江上的景象表現得具體而有特征。可說是一種以無代有的形象化手法。“漁燈暗”還襯托出在水天一片黑暗中客船的孤單,客愁的深長。這三個字所概括的景和情確實是夠豐富的。第二句“客夢回”,著一“夢”字也是耐人尋味的。它點出游子有著復雜繚亂的心緒,以致魂牽夢繞。其中有辛酸的舊事,渺茫的前景,離家的別緒,羈旅的孤苦。一個“夢”字領起全曲的情緒,并且貫穿始終。再如“孤舟五更家萬里”,七個字中并列了三個名詞,寫出了時間、地點和遼闊的空間,而且飽含著離鄉背井的酸楚。語言高度的簡煉。
離別是人生常事,元散曲中也有許多是以別情為題材的。它們大多表達了悲切凄愴的情調,這是和當時的知識分子仕進無路、地位低微的處境緊密相關的。馬致遠有過長時間的飄泊生涯,他以自己親身的感受,表達天涯客路的孤獨惆悵,道出遠行者的共通心理,因而獲得了持久的共鳴。并且以其含蓄雋永、簡煉凝重、清麗自然的筆法贏得后人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