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
【題 解】
“夸父逐日”是一個充滿神異色彩的神話。它講述的是上古時期,神人夸父追趕太陽,最終受渴而死的故事。本文對“夸父逐日”的情節有較詳盡的描述,表現了夸父英勇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生俱來。“夸父逐日”和同出于《山海經》的“精衛填海”及出于《列子》的“愚公移山”一樣,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探索和對人類自身的挑戰。
《夸父逐日》一文異常樸素、簡約,全文不足40字,但故事情節完整,寫作手法靈巧,蘊含的意義又十分豐富。
從故事情節上看,全文雖只三言兩語,但故事的開端——為“逐”日而“渴”,故事的發展——“欲得飲”而“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故事的高潮、結局——“未至,道渴而死”,故事的尾聲——“棄其杖,化為鄧林”等,各個環節無一缺漏。此外,“入日”二字體現了故事的時間推進,“河、渭不足,北飲大澤”等細節又體現了故事的空間推移。這些都可看出古人敘述故事的完整性,這種創作方式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文人創作。
在寫作手法上,本文也頗有獨特之處。例如,僅用一個“逐”字,就將夸父不甘“日”后的斗志表現無遺,充分體現了夸父積極的人生態度。又如寫夸父的“渴”,作者不直接說他渴得如何難受,只是描述他喝干了黃河水和渭河水,還要去北方找“大澤”再喝!這一夸張的寫法讓人深刻地體會到了夸父渴的程度。而最終的“道渴而死”,既和“逐日”的情節相照應(人怎能與日相逐),又讓人感到了人物結局的悲壯(“知其不可而為之”)。故事的結尾部分尤其神奇詭麗,夸父留下的手杖竟然化作一片美麗的桃林,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除了體現人們對夸父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的贊頌以外,是否也暗示了人民對征服自然有著極端樂觀的態度呢?
隨著歷史的沿革,后人對“夸父逐日”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傻——人怎么能追上太陽呢?有人說他高明——只要擁有信念和理想,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不管你如何認為,一篇幾千年前的簡短的遠古神話,能引發你的個人思考,那它的價值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