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劉蕡·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李商隱
上帝深宮閉九閽,巫咸不下問銜冤。
黃陵別后春濤隔,湓浦書來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
這是一首哭吊朋友的詩,有悲有怨,滿紙淚濕,通篇情奔。它既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是詩人風骨遒勁的名作。
對劉蕡的離開人間,李商隱放聲痛哭,可見得與他有深厚的感情。劉蕡,唐幽州昌平人,因為在對策中猛烈抨擊宦官,被黜不取。后來又被貶到柳州去當司戶參軍,實際上無異于流放。劉蕡被貶的第二年冤死異鄉,噩耗傳來,詩人肝膽欲裂,悲不能禁,接連寫了四首詩哭吊。這是其中之一首。
首先,詩人哭劉蕡死得“冤”,借劉蕡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政治的黑暗。“上帝深宮閉九閽,巫咸不下問銜冤”,是說昏聵的天帝深居九重宮門緊閉的天宮,沒有派遣神巫降臨到人間來察訪負屈含冤的下情。天上人間相隔渺遠,詩人搏胸叫天,跺足喊地,天不顯靈地不應,為劉蕡的死鳴冤呼屈,可讓讀者想象到他這時涕泗縱橫的形狀神態。在這里,滲透著詩人對封建統治者冷酷殘忍的指斥,也包含有對迫害劉蕡的宦官勢力的痛恨。
其次,詩人哭劉蕡死得慘,抒發了他與摯友分別竟成永別的悲慟。“黃陵別后春濤隔,湓浦書來秋雨翻”,是說詩人在前一年春天與劉蕡于黃陵(今湖南湘陰)告別,沒有想到從湓浦(今江西九江)傳來了死訊,得到這個消息時,正值秋風蕭瑟秋雨凄零的季節。李商隱在劉蕡被貶去柳州的途中,與其相遇于荊楚一帶,未料到“湓浦秋書,遽言永訣”(金圣嘆批語)。唯其如此,他才哀哉痛絕。秋雨紛紛,象是他流不完的傷心淚,景語成了情語,外境描寫與內心描寫相為表里,增強了悼忘的悲戚色彩。這一聯還寫得情入肝腸,痛徹肺腑。“別后”與“書來”對應,極言分離變隔世的迅疾突然。本來還在遙想與老友他日重逢,還在期待與老友再吐衷曲,甚至還在盼望老友鴻雁常通,哪知道會驟聞兇耗呢!“春濤隔”與“秋雨翻”映襯,極言詩人悲痛得不能自制。它不僅僅是指跟老友分別及老友辭世的時間,更主要的是筆渲墨染哀傷的氣氛,浩茫春波隔斷了音訊, 已使詩人感到悵然若失,縈念不已,時刻在擔心老友危舟獨系會招致禍端,而如今淋淋秋雨痛哭著友亡,更使詩人覺得天地昏暗,淚似泉涌,怎么也阻遏不住縱情長號去呼喚劉蕡!
第三句,詩人哭劉蕡魂去不歸,表達了他今世與老友不得見面的怨恨。“只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是說詩人只能象西晉擅長寫哀悼文辭的安仁(潘岳)作詩來寄托哀思,而不能學著為屈原招魂的宋玉使死者復生。盡管詩人知道魂兮,歸來,這只不過是不能實現的幻想,但直言道出他不準備行招魂的儀式,卻正是說明了他為老友的長逝傷心至極, 又是多么希望劉蕡能夠活過來啊!
末句,詩人哭劉蕡風采可仰,吐露著他對老友的無比敬重。“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是說劉蕡有高尚的節操,詩人視之老師兼朋友,故不敢自居與他同列去象對待朋友哭于寢門。劉蕡為人正直,才能出眾,但卻屢遭斥逐。而詩人亦有政治抱負,也同樣免不了朋黨勢力的打擊和排擠,郁郁不得志。因此,兩人有共同的思想感情,現在失去了象劉蕡這樣的知音,詩人又怎能不悲憤盈胸呢!
全詩寫得語語沉痛,字字悲酸,始終貫串著詩人與老友的深情,也融入了對迫害劉蕡致死的黑暗政局的鞭笞,是一首用悼亡詩形式寫出來的政治詩! (周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