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詩經》》原文與賞析
《詩經》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這首詩選自《周南》,是婦女采芣苢時所唱的歌。
全詩六個疊句,四十八個字,每句僅一字不同,讀來非但不覺得重復拖沓,反覺得只有這樣去寫才能充分表現出勞動中的熱烈歡快的氣氛。它在眾多的疊句中,運以變化而不見痕跡,確乎能于匠心中顯其機趣。
“芣苢”,即車前,“苢”,亦作“苡”。此系植物名,多年生草本,種子供藥用。“薄”、“言”,語助詞,無義。
詩分三章。
首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泛寫去采。“采采”,指采了義采。“有”,指取。“采之”,是準備著動手去采摘,或者是剛剛開始采摘。“有之”,是寫已經動手采摘起來了。《詩集傳》:“采,始求之也;有, 既得之也。”
次章“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寫采時狀況。“掇”,拾取。“捋”, 一把一把地從莖上采取。“掇之”,既是拾取,數量不會很多,而到“捋之”時,那就是大把大把地往下捋了。
三章“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寫采得滿載而歸。“袺”,用衣角來兜。“襭”,同“擷”,將衣襟掖在帶間來盛。“袺之”,要用手提著衣襟角兜起來, 可見采摘的車前越來越多,最后是“襭之”,把衣襟系在衣帶上才能盛得下,才不致撒落,說明已經采摘足了,該收工回家。
這首詩直言陳事,用的是“賦”的手法。當勞動婦女采摘車前子時,所謂“勞者歌其事”,非常自然地唱出了這首民歌,故而不加雕琢,沒有夸飾,未用比興,抒寫的內容亦很單純,只不過將采摘車前子的過程及前后不同的采摘動作作了如實的記述,那為什么讀起來卻感到生動、親切呢?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評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之所以給人們有這樣的藝術感受,主要是其疊章疊句的形式,運用得機心獨造,在回轉流蕩中逗人去覓尋詩趣。全詩三章六節,每一節中只更換一個字,讓“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連貫地組成一幅完整的集體的勞動場面,而每一個動詞就是每一個勞動過程中的情狀,六個不同的勞動時的情狀循次相連,讓人們看到了勞動從開始到結束的全景,看到了采摘車前子的由少到多,并讓人們在馳騁想象中浮現出勞動的歡躍人群。這正如《詩義會通》中所評:“通篇只六字變換,而招邀儔侶,從事始終,一一如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