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對芙蓉·蒲松齡》原文與賞析
蒲松齡
甲寅辭灶作
到手金錢,如火燎毛,烘然一焠完之。值祠神時節, 莫備肴胾。瓦壚僅有香煙繞,酹灶前、濁酒三卮。料應神圣,不因口腹,捏成是非。況復盎碗相依。念區區非吝, 神所周知。倘上方見帝,幸代陳詞。倉箱討得千鐘粟, 從空墮、萬鋌朱提。
爾年此日, 犧牲豐潔, 兩有光輝。
這首詞,既是對灶神爺的揶揄,也是作者的自嘲。
詞的上片,寫祭品不豐盛,向灶神爺表示歉意。按照舊的風俗,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是二十四日),灶神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情況,所以家家戶戶要祭灶神,即所謂“辭灶”。那么,詩人為什么不多備些祭品呢?因為手上沒錢。“到手金錢,如火燎毛,烘然一焠完之。”辛辛苦苦掙得的一點錢,一到手就花光了,所以,雖是祭神的日子,也沒法準備酒肉。“胾”,大塊肉;“肴胾”,泛指各種魚肉之類的葷菜。“莫備”、“僅有”、“濁酒”等語,深含歉意,表現得既恭敬又不安。但是,作者并不是一位虔誠的宗教信徒;從全詞的內容來看,也并非真是什么禱告之詞。作者此處的歉意、恭敬和不安,不過是故意說出的似莊實諧的滑稽話。所以,接下去就公開同這位灶神爺開玩笑了:“料應神圣,不因口腹,捏成是非。”我想你這位莊嚴崇高的灶神老爺,總不會因為吃得不好,就顛倒是非,說我的壞話吧!將“口腹”、“捏成”之類的戲言謔語用之于神靈,表現了作者的大不敬,因而就形成了有意的褻瀆和嘲弄。
下片寫來年將爭取多備豐盛的祭品,希望灶神爺在玉帝面前為自己多說幾句好話。“況復”一句承上片落筆,說明祭品雖然不好,還是準備了幾碗幾盆的;至于質量不高,數量太少,那不是自己吝嗇,原因嘛,你們做神爺的都知道,因此,“倘上方見帝,幸代陳詞”,如果上天界見了玉皇大帝,希望你無論如何要為我講幾句好話。這幾句陳說,表面上似乎是懇求和哀告,實際上字字是戲言,句句是嘲謔,仍然是一種似莊實諧的滑稽。詩人請求灶神爺代為陳詞的前提,是“盎碗相依”——大盆小碗排在一起,好歹還是請你們吃飽喝足的。神爺們要吃飽喝足之后才肯為之講話,圣潔何在?崇高何在?莊嚴何在?“周知”一句,還包含著對神爺的責備和否定:如若神佛果真有靈,為什么偏偏讓我們這些好人貧窮受苦呢?既然你們讓我們窮得叮噹響,那么,沒有什么豐盛的祭品祭祀你們,這就是你們的責任了。正是沿著這種內在的感情脈絡,作者作出了對來年的許諾:如果糧柜里忽然冒出千鐘的糧食,天上忽然掉下萬鋌的金銀,那么,“爾年此日,犧牲豐潔,兩有光輝。”他年的今日,一定準備豐盛而又潔凈的祭品讓你們享用,那時,你我臉上就都有光彩了。換句話說,除非你灶神爺們讓我忽然發了財,擺脫了貧困,那么,今后我依然是沒有辦法拿出豐盛的祭品祭祀你們的。可見,“犧牲豐潔”,是用一種無法實現的諾言對灶神爺所開的玩笑;而“光輝”云云,更是以反語對灶神爺所作的嘲諷。
這首作品,采用似莊實諧的滑稽,以空言許諾的揶揄和用反語作嘲諷等藝術手法,構成了作品的諧趣。但作者對灶神的嘲諷,實際又是一種自嘲,因為灶神爺的存在是假設的,而自己的貧困卻是真實的。作者一生靠舌耕度日,除晚年的幾個春秋,生活一直相當困苦。他對自己的這種處境很不滿,又無法擺脫。但作者并不是悲觀主義者。他的樂觀主義態度與困難生活相結合,便形成了這首同灶神爺開玩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