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高啟》原文與賞析
高啟
欲挽長條已不堪, 都門無復(fù)舊毿毿。
此時愁殺桓司馬, 暮雨秋風滿漢南。
此詩是詩人被召入都城南京做官時,因與當權(quán)者格格不入而愁悶不已,于是看到街頭秋柳而生發(fā)年華流逝、壯志不酬的失意之感慨。
詩的第一、二兩句,詩人看到京城秋天的柳樹經(jīng)過春夏兩季,已經(jīng)長高了,要想挽它的長長的枝條已經(jīng)不可能了,原先柳條的那種細長柔軟的樣子也沒有了。這里,詩人運用比興手法,描寫秋柳長得粗大,以此來概括年華流逝,抒發(fā)壯志不酬的官場失意之情。
詩的第三、四兩句借典進一步抒發(fā)這種感情。桓司馬,即桓溫(312—373),東晉明帝之婿,專權(quán)朝政,立簡文帝,加大司馬。北征苻健時路過金城,見青年時手植柳粗已十圍,感嘆道:“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世說新語·言語》)“漢南”,漢水之南,指江陵(今屬湖北)。桓溫曾任荊州刺史,握長江上游大權(quán)。詩人明明是自己看到京城秋柳內(nèi)心產(chǎn)生愁苦,卻偏偏不說是自己如此,而是說暮雨秋風遍江陵的時候,要“愁殺桓司馬”。詩人只不過是借古人的亡靈表明自己要“愁殺”:時光飛逝,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元末亂世之時,詩人的愁思已經(jīng)極重,他曾在《聞笛》中這樣寫道:“橫吹才聽淚已流。寒燈照雨宿江頭。憑君莫作《關(guān)山曲》,亂世人人易得愁。”如今元亡明興,詩人雖被召入京,但宏圖難以施展,于是在暮雨秋風之時,看到秋柳,失意的愁苦也就油然而生。詩人運用典故,十分曲折地隱寓了自己的感情,寫得很含蓄,欲吐還藏,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