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答元珍·歐陽修》原文與賞析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 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 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 野芳雖晚不須嗟。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屢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在政治上他支持范仲淹等革新派,遇事敢言,因此得罪了守舊派,先后被貶夷陵、滁州、蔡州等地任地方官。
這首詩寫于貶謫峽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附近)任上。詩題中的“戲”即逗趣之意。這是詩人的自我解嘲。元珍即丁寶臣,當時是峽州判官。
首聯(lián),詩人以自己身處于春風不到的山城來表示貶居后的不滿情緒。“天涯”和“山城”均指峽州。“春風”明指自然界的“春風”,暗喻皇帝的“圣恩”。自己是受貶之人,不能領受皇帝的圣恩,憤懣之情油然而生。頷聯(lián),詩人以橘傲殘雪、春筍發(fā)芽的地方風物的描寫,象征自己孤傲的性格。這聯(lián)對仗整齊,屬工對范圍。橘樹是樹中的良好品種,它“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屈原《橘頌》)從此,橘樹就成了不動搖、不遷徙和意志堅定的美好品質的象征。詩中,詩人以“橘”、“筍”自況,表明自己雖身居春風吹不到、二月不見花的峽州,但決不改變自己的高尚志趣,而要象春筍破土沖決壓力。這聯(lián),既有象征手法,又有比興手法。通過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詩人表達了自己的怨情和志趣。頸聯(lián),詩人以夜聞歸雁思鄉(xiāng)、久病進入新年來表露被貶的感慨,使用的仍然是比興手法。末聯(lián)的出句是對昔日京城生活的回憶。詩人于天圣八年(1030)正月中進士,五月,授官為“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西京(洛陽)留守推官。”北宋時的洛陽, 名園甚多, 以牡丹花最為著名。詩人曾任西京的判官,故自稱“洛陽花下客”。對句中的“野芳”,指山城野花的芳香。“野芳雖晚不須嗟”,意思是說,自己不必為山花開得晚而嘆息,以此來自慰被貶峽州的冷落處境。
此詩在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即景抒情。詩人以山城的春風來遲、二月不見花、殘雪壓枝、早春雷鳴、夜聞歸雁等景物描寫、抒發(fā)了自己貶謫后的怨憤心情,表明自己不改初衷。詩人還采用了虛實相生的表現(xiàn)手法,加重了詩人感情的份量,更深刻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