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階怨·李白》原文與賞析
李白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東)人,隋未其先人流寓西域,或說李白出生于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李白是唐代的一位偉大詩人,玄宗時曾做供奉翰林。安祿山反,他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后來唐肅宗誣永王璘反,將其殺害,又將李白長流夜郎。不久,李白被赦。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頗詳備。
詩的主旨于言外求之,往往表現在字約意豐上。這樣的佳作,要讀者啟動思想的鉆探機,方能盡睹隱藏在深層的感情。李白的詩風豪放,大有氣吞云層之勢,并在直率中任情任性,浪漫主義色彩是非常濃厚的。然而這首《玉階怨》,卻如水仙花散發著習習的幽香,恬淡柔和,頗為含蓄。
《玉階怨》,見郭茂倩《樂府詩集》,是專寫“宮怨”的樂曲。李白取曲名中的“怨”字來寫怨,但不直言,而用曲達,流到筆尖的每字每句盡皆有怨。這是高度的藝術概括的結果。
“玉階生白露”,從“玉階”上可知地點在宮廷之中,從“白露”上又可知時間在夜晚。階砌上沾著露水,分明指出天氣寒冷。這是多么清幽的環境啊!“夜久侵羅襪”,從“羅襪”上可知,在這里、在這時有一個人佇立不動,并知這個人是宮女。她到此很久了,濃重的露水浸濕了羅襪似乎還沒有覺得,這就給人想象出她的癡癡神態,她的重重心思。夜深了,她為什么還站在外面呢?是她沒有睡意,是她沒有歡趣,還是她沒有回到臥房的打算?……所有這些,都令人懸測。這里有景,有情,而卻無聲,她置身于夜涼露重之中,孤獨不語,大概一定是眉峰聚愁,滿腹積怨吧?
“卻下水晶簾”,鏡頭由戶外轉入室內。從“下簾”的動作上可知人物回到臥房了。她該睡覺了吧?——因為早就該入睡了。可是,不,她還是沒有上床,“玲瓏望秋月”,她隔著簾在遙望窗外高掛的明月,似乎感到了秋夜的寒氣襲人。詩人善于“深穿其境”,這里的靜寂悲涼之“境”,被詩人“深穿”,寫得傳神入骨,意旨昭然。她在外面也可能是出于排怨解愁的,但她怨深愁滿,哪能“排”又哪能“解”呢,相反地卻更因自己的孤單落寞,倍增其怨,復添其愁,于是她只得無可奈何地轉回房間。由于心煩意亂,她怕見月光照得空室凄凄慘慘,就去下簾。看得出,她在強逼自己壓下怨愁,再不能忍受這精神上無休不止的折磨。但她情不自禁地從窗簾的縫隙中去看透射過來的月光。怕見月光而又要見月光,這是什么樣的矛盾心理啊。本來,她孤身無依, 已夠她痛苦的了, 如果連可以與自己作伴的“玲瓏”的“秋月”也不去“望”,那豈不是難以度過這難眠之夜嗎?
全詩筆筆曲折,筆筆婉轉,有隱秀之妙。清人施補華說:“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李白的這首《玉階怨》堪稱這樣的佳制,一是以樂曲之題作為詩作之題,顯出制題之巧,二是以隱語來包容題意,顯出空靈之悠,二是以別具情致,來讓讀者馳神于由表及里, 顯出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