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會而作(并序)·陶潛》原文與賞析
陶潛
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 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旬日以來,始念饑乏。歲云暮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后生何聞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 惄如亞九飯, 當暑厭寒衣。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斯濫豈攸志, 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 在昔余多師。
陶潛(365—427),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為彭澤令, 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解印歸鄉里,賦《歸去來辭》以明其志。遇酒即飲,無酒亦雅詠不輟。詩風自然淳厚,詩歌內容多詠田家之事,為我國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田園詩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詩人在宋元嘉三年(426)“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 ‘潛也何敢望圣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這時詩人已六十二歲,再過一年就去世了。
詩題是“有會而作”,就是為了這類事情,詩人內心有某些感觸,才寫成詩篇的。檀道濟勸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贈粱肉給他,他不屑一顧,麾而去之。這首詩就是要表現他這種安貧樂道的硬骨頭精神。
序文簡要地交代了由于年成不好,造成自己忍饑挨餓的艱難處境,為了教育后代子孫,才將這饑乏的情況記載下來。因為如何對待饑餓,是一個人的大節問題,不得不慎啊!這最后一層意思,并沒有明說出來, 只是隱含在里面。所以前人贊揚“序落落有遠致”(清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
全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層,共分四層來理解。
第一層敘詩人一生挨餓,雖然對于生活的要求極低,還是不得溫飽。劈頭兩句,概括性極強,“只舉老幼兩頭, 而中間數十年之困苦, 皆括于其中,起句工于造語?!?清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三、四兩句中的“實”字和“敢”字,表明詩人需求極低,只要能吃上菽麥一類的粗茶淡飯就很滿足了,哪敢羨慕那些香甜的美味和肥嫩的魚肉呢?細細品味這四句,在樸實平靜的敘述中,蘊藏著一股憤激不平的情緒,頗耐人咀嚼。
第二層具體描繪詩人生活困苦的情狀和辛苦悲傷無可奈何的心緒。惄(ni音溺)如:饑餓的樣子。亞:次一等。九飯:《說苑·立節》所記載的關于子思的典故,子思居衛,極端貧困,三十天只吃了九頓飯。這四句是說,自己老來常常挨餓,還不如子思三旬九食的境遇呢,夏天仍然穿著令人厭惡的冬季衣服。如今我已到了晚年,將來的日子已經不多,我心中悲傷,生活如此艱辛,可又無可奈何。此層一句用典,一句具體描繪,兩句概括敘述,用筆富有變化,防止單調質直,頗見詩人構思功力。
第三層故作曲筆,批評齊國饑民不食嗟來之食而終于被餓死的行為未免太過分,實際上是為下文贊揚這位饑民,表現自己固窮之志的一種曲筆。方東樹評論這四句說:“言己慕此人,卻反言以非之,則局勢曲而變化矣?!?《昭昧詹言》卷四)
第四層述懷明志,意思是說:孔子曾經說過,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雖然窮,還是堅持著,小人一窮便無所不為了, 見《論語·衛靈公》)窮而無所不為(斯濫)豈是我平生之志,窮而能堅持著(固窮)才是我的本愿,挨餓又算得了什么,古代值得我效法學習的人太多了。最后這一層,以直接抒懷的方式,否定了第三層的曲筆,表現了詩人晚年窮且益堅的性格?!短赵妳R注》卷三說:“‘常善粥者心’二句(即第三層四句),提筆作翻案,謂不食嗟來似亦太過。 ‘斯濫’二句(即第四層四句),又歸正意,謂固窮之志不容假借,則昔人不食嗟來,真余師也。一開一闔,抑揚頓挫,如聞愁嘆之聲。”
陶淵明對于檀道濟等官僚的施舍,麾而去之,確實表現了他安貧樂道的硬骨頭精神,這正是《有會而作》這首詩中所寫的,我們完全能夠理解。但是,他在《乞食》詩中,又為什么愿意接受鄉人的遺贈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逯欽立先生說得好:“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可以到鄰舍登門乞討,接受鄰人食物,還要‘冥報以相貽’。而對于‘施惠’的封建統治者,卻不肯接受其‘嗟來食’。實際上是拒絕了宮府饋贈。饑餓是一樣的,對待態度完全不同,這表現了陶淵明愛與憎……這又表現了他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品質?!?《漢魏六朝文學論集》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