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擬古決絕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
納蘭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1]。
等閑變卻故人心[2],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3],淚雨霖鈴終不怨[4]。
何如薄幸錦衣郎[5],比翼連枝[6]當日愿!
【注釋】
[1]何事:為什么。畫扇:用漢代班婕妤(jié yú)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
[2]等閑:輕易地。故人:這里指相親相愛的人。
[3]驪(lí)山:山名,在今陜西。唐玄宗與楊玉環曾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內盟誓,愿世世為夫妻。
[4]淚雨霖鈴:楊玉環死后,唐玄宗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
[5]何如:怎么樣。薄幸:薄情。錦衣郎:代指心上人。
[6]何如:怎么樣。薄幸:薄情。錦衣郎:代指心上人。
【作者】
見《納蘭性德·長相思》篇。
【賞析】
這首《木蘭花》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工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現在一般認為這個朋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當時另一位詩詞大家顧貞觀。
這是納蘭性德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的詞作。其中“人生若只如初見”一語,道盡人世間愛情的悲涼與美好,歷來為人傳誦。詞的上闋,詩人用漢班婕妤被棄的典故,以秋扇為喻抒發了被棄之怨情,包含著對所有往事都化為紅塵一笑,只留下初見時的傾情,或者曾有過的背叛、傷懷的悲痛。因其用語精當哀婉,讀來仿佛讓人感到如時光倒流。溫柔與感動、渴盼與怨嘆交織在一起,塑造了一種奇妙、變幻的人生境界。詞的下闋,詩人又借用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詠唱了二人的愛情傳奇,并借此諷喻身邊的人: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離的誓言,卻又最終做決絕之別,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與楊玉環還有過做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其中蘊涵著一種哀怨、憂傷之情,恰如秋風落葉,發人幽思。
結合詞題,在這“閨怨”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托。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