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題 解】
這首詩選自《杜工部集》,是在被安祿山占領下的長安寫的。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7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老小安頓在秜州(現陜西富縣)的羌村,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去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這首詩作于次年3月,詩人即景生情,表現了憂國之情。“春望”指望長安城的景色而發的感慨。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此詩大體可看成兩部分,前兩聯是景語,寫春望之景,見景傷情;后兩聯是情語,抒春望之情。
全詩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以景襯情,善于將眼前景和胸中情融為一體。首聯即是春望所見,雖然山河依舊,但國都已淪陷;草木叢雜,令人頓生傷感。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一般解釋為,因感時恨別,見了花開、鳥鳴反而落淚驚心。另一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種解釋雖有別,但一是觸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其精神是相通的。作者內心的悲苦既用京城的荒涼景色作正襯,又用春天的美好景色作反襯,處處照應,意在言外。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由國難寫到家憂,戰火接連幾月不斷,不知家人在戰亂中能否安然無恙?多么盼望得到他們的消息啊!詩中雖強調了“家書抵萬金”的價值,但含在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抒發亡國之痛。因為沒有“烽火連三月”的情況,就不可能造成“家書抵萬金”的結果。這副對聯,詩人情感由物化出,成為千古名聯,極易引起人們相似情境的聯想。就在這萬方多難的時候,詩人杜甫焦慮萬分,故在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用一“搔”字,神態全出地表現了作者陷賊后的焦急。
這首詩句句沉痛,字字由血淚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