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西漢)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約前87),字子長,夏陽龍門(今陜西韓城縣北)人,我國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他從20歲起游歷全國各地,考察史跡,采訪史料,收集歷史傳聞軼事,為后來編寫《史記》做了重要的準(zhǔn)備工作。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8),他繼任父親太史令的官職。三年后他24歲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前99),司馬遷因替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解,激怒了漢武帝,被下獄治罪,次年受腐刑(閹割)。出獄后,漢武帝讓他做中書令。司馬遷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極大痛苦,發(fā)奮著書。約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偉大的歷史巨著《史記》。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xiàn)實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進步思想在《史記》中有四個方面的表現(xiàn):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對漢代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揭露和諷刺;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封建暴政的反抗;熱情贊揚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層人物;描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史記》在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開創(chuàng)了中國紀(jì)傳體史學(xué),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傳記文學(xué)。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3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全書分為“本紀(jì)”、“表”、“書”、“世家”、“列傳”等五大部分,共130篇,約52萬字。它的藝術(shù)性首先表現(xiàn)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tǒng)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卻形成了自己既樸素簡練、通俗流暢,又舒緩從容、莊諧有致的富于變化的語言風(fēng)格。《史記》的語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入選教材作品
1。《陳涉世家》(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biāo)教材九年級上冊,江蘇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wù)教育教材第四冊)
2。《田忌賽馬》(江蘇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下冊)
3。 《周亞夫軍細(xì)柳》(語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