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薪行·杜甫》原文與賞析
杜甫
夔州處女發半華, 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 一生抱恨長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男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 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 野花山葉銀釵并。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 何得此有昭君村?
這是杜甫在大歷元年(766)經過夔州時,同情當地民間婦女的勤勞困苦和不幸遭遇,而寫成的一篇詩歌。詩中充滿人道主義的同情心,對夔州勞動婦女作了樸素而又深刻入微的描寫,讀來令人震驚。
前四句慨嘆夔州老處女極多,她們抱恨終生。首句突出夔州女的特征是“發半華”,即頭發一半白一半黑,也即平時所說的華白相間。如果作為一般老年婦女的肖象描寫,也是正常的。但這里寫的是“處女”,這就使人感到驚訝了。于是次句交代清楚原由,原來她們四十歲五十歲還沒有夫家,是一批老處女啊!第三句則進一步說明造成這樣一大批老處女的社會原因:因為更迭遭受戰亂,男子都陣亡殆盡,她們想嫁都嫁不出去啊。于是一生抱恨,在哀嘆和淚水中苦挨歲月。這一段從老處女的肖象寫起,接著順理成章地交代原因,最后寫出心理活動,層層深入,絲絲入扣,感人至深。
次四句寫當地特異的風俗,使得夔州婦女困苦更甚。當地男尊女卑的特異表現是:男子漢坐在家中操持門戶,當家作主;婦女反而要四出奔走,操勞生計。于是造成一個夔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即十之八九的婦女都得上山砍柴,并親自負薪賣錢,以供應全家的費用。體壯力大的男子漢反而在家中坐享其成,體弱力小的婦女卻要擔負起沉重的體力勞動,充滿人道主義同情精神的詩人感到太不公道了。但他的這些意思并未明說出來,只是隱含在字里行間。
“至老”四句進一步刻劃夔州老處女的打扮和沉重的勞動。鬟是圓形的發髻,雙鬟垂頸是古代漢族未嫁女子的發式。“至老雙鬟只垂頸”這一句,意思是說,由于她們終生未得出嫁,所以垂著雙髻到老。陸游《入蜀記》載:“峽中負物賣,率多婦人。未嫁者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只,后插象牙梳如手大。”由此可見,杜詩寫得極其真切。“野花山葉銀釵并”一句則進一步描寫這些貧苦婦女, 由于無錢買貴重的首飾,根本無法插戴銀釵和象牙梳, 只是采摘一點野花山葉戴上,權且充當銀釵象梳罷了。從對夔州這些老處女愛美的心理描寫中,更反襯出她們生活的貧困, 內心的善良,追求正常生活落空后的悲哀。“筋力登危集市門”句是說,她們用盡氣力,登上高危之處去打柴,又費盡辛苦,挑到市場上去出賣。“死生射利兼鹽井”句是說,她們不顧死活地去掙錢,除了上山打柴外,還得搬運鹽井中出產的鹽。杜甫另有“負鹽出井此溪女”(《云安詩》)的詩句, 可見不是一般的搬運,而是從鹽井中負鹽出來,其苦可想而知。這四句集中描寫了夔州處女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讀來催人淚下。
最后四句否定認為巫山女子粗丑的論調,對她們深表同情。她們頭上戴著野花山葉的妝飾物,臉上掛著淚痕,衣衫單薄而襤褸,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艱難地爬行,有時幾乎要昏倒在石根旁。她們有著美好的靈魂,她們的形貌也并不粗丑。如果將她們嫁不出去的原因委之于她們形貌的粗丑,這是詩人所不能容忍的論調。于是詩人就指著持此謬論者的鼻子責問:如果你們認為巫山女子都是粗丑的,為什么此地有王昭君的故鄉在,她不是西漢最出名的美女嗎?這樣,詩人就再一次以含蓄的筆調揭示了造成夔州女子“四十五十無夫家”的真正社會原因。
總之,全詩純用白描手法,通過質樸無華的詩句,抒發了詩人最誠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