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君嘆逝雙絕句·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劉禹錫
吟君嘆逝雙絕句; 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 集中唯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 流水前波讓后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 聞琴淚盡欲如何
。劉禹錫這首酬答白居易的詩,寫于文宗太和七年(833),時年六十二歲。元稹(字微之)死于太和五年(831)七月,崔群(字敦詩)死于太和六年(832)八月,崔玄亮(字晦叔)死于太和七年(833)七月。這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與劉禹錫也有較深的情分。
太和七年,白居易寫了《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
并生鹓鸞侶,空留麋鹿身。只應嵩洛下,長作獨游人。長夜君先去,殘年我幾何?秋風滿衫淚,泉下故人多。
白居易這兩首詩是六十二歲時住洛陽時所寫,當時詩人因病免去河南尹,改授賓客分司。因了友人紛紛去世,自己又年老、罷官,所以白居易詩中情緒沮喪,消極悲觀。劉禹錫見了白居易的詩后,一方面悼念亡友,一方面安慰他,表現了樂觀精神。“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體現了樸素的辯證觀點,這也是劉禹錫能有樂觀精神的根本原因。
詩的前四句是悼念死者。第一聯交代寫這首詩的起因:作者讀了白居易兩首悼亡絕句,不禁“傷懷”念友,因而寫了這首詩?!耙鹘^句”和“使我傷懷”,因果明確。“嘆逝”與“傷懷”,呼應契合?!敖^句”與“短歌”,對應無差。第二聯寫“故人少”、“祭文多”,沉痛而誠摯的感情無所翳蔽,“空驚”一個“驚”字,傳出了對友人逝世的突然感覺,“惟覺”一個“惟”字表達了這種感受的突出。“故人少”是客觀上友人紛紛謝世,“祭文多”乃主觀上傷感累累迭加。這與上文的“嘆逝”、“傷懷”密合無罅。
詩的后四句勸慰生者?!胺剂中氯~催陳葉, 流水前波讓后波”, 詩人以兩個生動的比喻,說明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前句從“新”的角度說,新的葉子不斷催促替換了舊葉, 一個“催”字, 寫出了新生力量茁壯生長,要沖決舊東西的勇氣和銳氣。后句從“前”的角度言,前面的波浪退讓給后浪, 一個“讓”字, 表明了前輩對后輩的愛護和謙讓。這兩句既說明了生與死、老與少都在不斷轉化的規律, 同時也說明了對于這不可抗拒的規律,新生力量朝氣蓬勃, 舊的方面也知時明理。這就勸了友人不要因死者而傷感,也不要因自己年老多病而頹唐,要看到生者的自強不息,新生力量的不斷涌現。結句以勸友人明白“萬古到今”之理, 不必聞琴淚盡, 總結上面兩層意思, 以“欲何如”疑問句收煞, 令人遐想, 含義富足。
這首詩反映了劉禹錫進步的世界觀,他已初步具備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劉禹錫較之白居易,經常表現出識見高過一籌。敬宗寶歷二年(826)秋天,劉禹錫和白居易于揚州初次見面,白居易在酒席上寫了《醉后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禹錫長期遭貶斥深表同情,而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和詩,就唱出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較之白的“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則充滿了奮發精神。太和六年(836)左右,白居易寫《詠老贈夢得》,表現了“情與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談閑興,相逢尚有余”的沮喪情緒,而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則發出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高亢之音。劉禹錫以進步思想為指導,以生活為依據,運用形象化的詩句勸勉友人,也就把深刻的哲理溶合于形象之中,讀之口頰生津,思之益智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