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唐)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陜西渭南縣附近)。出身小官僚家庭,后家境窘迫,過著流離的生活。白居易從小刻苦學習,年輕時便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等名句,始有詩名。白居易28歲即貞元二十六年(800)中進士。元和十年,因“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晚年,任太子少傅,最后卒于洛陽的香山,世稱白香山。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
白居易的文章精切,尤工詩。他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歌現存3000首,數量在唐代首屈一指。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喻、閑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喻詩,代表作有《秦中吟》10首和《新樂府》50首,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疾苦,體現了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另有《白氏長慶集》71卷。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近,在當時已經傳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
入選教材作品
1。《錢塘湖春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一冊)
2。《觀刈麥》(江蘇教育出版社教材七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五冊)
3。《荔枝圖序》(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