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人善畫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獻之邑令。令初不知愛,漫懸于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舉軸,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乃珍藏之。
翻譯
東安有一個小吏擅長作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墻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都是這樣。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畫得很逼真,于是把它珍藏起來。
注釋
(1)東安:縣名,現在湖南省衡陽一帶。 善,精通,擅長。
(2)一軸:畫用軸裝,一軸就是一幅的意思。
(3)邑令:縣令。
(4)漫:漫不經心,隨便。
(5)旦:早晨。
(6)必墜地:總是落在地上。
(7)怪之: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怪,認為······奇怪;感覺奇怪,此處形容詞做動詞,為意動用法。
之,指之前每天畫都掉在地上的情況。
(8)物色:察看。
(9)逮:等到;及。
(10)踉蹌:形容貓跳躍捕捉的樣子。
(11)然:這樣。
(12)為:是。
(13)作:畫。
(14)逐:追逐。
(15)始:才。
(16)善:擅長。
賞析
一幅掛在墻上的畫,為什么“屢懸屢墜”呢?原來是貓錯誤地把圖畫中的老鼠當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才弄落到地上的。當縣令舉起畫軸的時候,那貓又“踉蹌逐之”。不止是這只貓是這樣,而且“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作者從頭到尾始終沒有對圖畫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議論評說,只是借助貓的錯覺來烘托映襯。貓的眼睛是何等銳利靈敏,然而貓居然多次把圖畫中的老鼠當成真鼠,由此可見,鼠畫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我們在作文描寫刻畫人物、事物的時候,不妨學習作者這種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們筆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動形象。
文中側面描寫文中東安人士的畫技超群,其鼠畫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文中卻沒一句話直接介紹或描繪畫面上的老鼠,事實上即使介紹或描繪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筆,因為難于寫得形神皆備。作者巧妙地避開難點,大寫其貓,說貓見了軸上的鼠畫“踉蹌逐之”,“踉蹌”兩字,極力描寫貓的急于追逐,而貓的急不可待又正說明鼠畫逼真,把貓兒的錯覺寫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畫的活靈活現。
作者簡介
曾敏行(1118—1175),南宋吉州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字達臣,號獨醒道人、浮云居士、歸愚老人。與胡銓、楊萬里、謝諤相友善。年甫二十,以病廢,不能仕進,遂專意學問。亦工畫草蟲。敏行所著文《獨醒雜志》,其子三聘編為十卷,楊萬里為之序。卒于宋孝宗淳熙二年。 曾敏行從小聰明穎慧,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而父親給他取名為“敏行”。曾敏行十多歲時就日嗜經史,與人評說古今,善于持論。本來他可以參加科擧考試,一擧成名,然而在20歲時患一場大病,使他放棄了擧子業。從此曾敏行悠閑自得地生活,隨意讀書,泰然處世,不求仕進。他專心治學,博覽群書,上自朝廷典章,下至稗官雜記,里讀巷記,無不記覽。他還喜陰陽五行之說,能懸腕作行草書法,工畫蟲鳥花草,還花大力氣研究醫學和建筑設計。周必大贊他“有博古通今之學,知幾應變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