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巴黎油畫記文言文翻譯|賞析
文言文
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蠟人館①。見所制蠟人,悉仿 生人②,形體態度,發膚顏色,長短豐瘠③,無不畢肖。自王公卿相以至 工藝雜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館。或立,或臥,或坐,或俯,或笑,或 哭,或飲,或博④,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余亟嘆其技之奇妙。譯者 稱西人絕技,尤莫逾油畫,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⑤?
其法為一大圜室,以巨幅懸之四壁,由屋頂放光明入室。人在室 中,極目四望,則見城堡、岡巒、溪澗、樹林,森然布列⑥。兩軍人馬雜 遝⑦,馳者、伏者、奔者、追者、開槍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車者,絡 繹相屬。每一巨彈墮地,則火光迸裂,煙焰迷漫。其被轟擊者,則斷壁 危樓,或黔其廬⑧,或赭其垣。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 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視天,則明月斜掛,云霞掩映;俯視地,則綠草如 茵,川原無際。幾自疑身外即戰場,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捫之, 始知其為壁也,畫也,皆幻也。
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 戒⑨,激眾憤,圖報復也。則其意深長矣。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 而其事信而有征。然者此畫果真邪、幻邪?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 托于幻邪?斯二者蓋皆有之。
翻譯
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日,我游覽了巴黎蠟人館。看到所塑造的蠟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樣子,那形體神態、頭發膚色、高矮胖瘦,沒有不完全相像的。從達官貴族以至工藝家和各行各業的人,凡是有名氣的,每每在館里留下蠟像。有的站著,有的躺著,有的坐著,有的彎著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戲,猛然一看,沒有不驚嘆象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贊嘆制作蠟人技術的奇妙。翻譯人員說:“西方人絕妙的技藝,尤其沒有超過油畫的,您何不馬上到油畫院去,看一下普法交戰圖呢?”
那幅畫的展出方法是在一間又大又圓的房屋里,把巨大的畫幅懸掛在四面墻壁上,從屋頂上放光線進入室內。人在房屋里,放眼四望,就可以看見城堡、山岡、溪流、樹林,密集地分布排列著,敵我兩軍的人馬紛亂擁擠:驅馬奔馳的,臥倒在地的,逃跑的,追擊的,開槍的,點炮的,拔大旗的,拉炮車的,連續不斷。每當一顆巨大的炮彈落地,就立刻火光迸射,煙火彌漫;那些遭到炮擊的地方,就見斷壁破樓,有的熏黑了房屋,有的燒紅了圍墻。而士兵們折臂斷腿,血流成河染紅了地面,仰著趴著的死傷士兵,實在叫人不忍心看。抬頭看看天空,明亮的月亮斜掛,云彩襯托著;低頭看看地面,綠草就象地毯,廣闊的平野一望無際。幾乎自己懷疑身外就是戰場,而忘記自己是在一間屋子里似的。等到用手去摸摸它,才知道那原是墻壁、是油畫,都是畫出來的。
我聽說法國人好勝,為什么自己偏要畫打敗仗的情景,叫人看了這樣喪氣?翻譯人員說:“這是用來昭示明白的鑒戒,激發群眾的義憤,圖謀報復啊。”這樣說來它的意義就很深遠了。
普魯士王國和法國的戰爭,到現在雖然已成為過去的事,而那一事件是確鑿而有根據的。然而這幅油畫果然是真的呢,還是假的?是虛構的畫符合于真實的事呢?還是真實的事與虛構的畫相同呢?這兩種情況大概是都存在的。
注釋
①蠟人館:蠟塑人像展覽館。
②悉:皆,完全。生人:活人。
③豐瘠: 胖瘦。
④博:博戲,也指賭博。
⑤普法交戰: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發生戰爭,第二 年法國戰敗,皇帝拿破侖三世被俘,法國向普魯士割地賠款。
⑥森然:繁密、眾多 的樣子。
⑦雜遝(tà):雜亂。
⑧黔:黑色。 此處用為動詞,使……燒成黑色。
⑨昭 炯戒:昭示明顯的警戒。
賞析
《觀巴黎油畫記》是清人薛福成出使西歐,參觀巴黎油畫院,觀看法國名畫《普法交戰圖》的有感之作。 全文形象地描繪了巴黎蠟人館和巴黎油畫院這兩座風格各異的藝術寶庫,介紹了名畫《普法交戰圖》的生動畫境、高明畫技、藝術魅力、深刻寓意和感人的力量,贊頌了“好勝”的法國人不忘國恥、奮發圖強的精神,以寄寓作者的政治見解:譴責當時腐敗的“大清帝國”屢戰屢敗、屈服于列強的軟弱無能,暗示國人也迫切需要有這種自我反省、發憤圖強的精神,啟示同胞們應從深重的國難中吸取教訓,痛定思痛,圖報負,雪國恥。
《觀巴黎油畫記》是一篇狀物散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作者參觀蠟人館的情況。文章先用“無不畢肖”四個字,概括了蠟人“悉仿生人”的特點。接著又用八個“或”字與八個動詞組成排比,把這個特點加以具體化。然后引述譯者的話,把文章引入正題。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油畫《普法交戰圖》。在這一中心段落中,作者寫得有章法。在簡要介紹展廳的結構和環境后,便著力描繪《普法交戰圖》。作者先寫戰爭環境、形勢,渲染出普法兩軍對壘時的緊張的戰斗氣氛;接著便寫出雙方人馬激戰正酣的情狀。這里先用“兩軍人馬雜遝”一句總領下文,隨后連用八個“者”字結構,描繪出八種戰斗動作,從而形象的寫出了兩軍激戰的場景。接著又寫炮彈落地的巨大殺傷力:建筑物嚴重摧毀,士兵慘重傷亡,從而表明戰爭的殘酷。然后又以山河原野的自然景象與“斷壁危樓”相對照,表明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后果。最后作者寫“以手捫之”,始知為畫,從而突出這幅畫的逼真。
第三部分,交代《普法交戰圖》的畫意和作者寫此文的目的。這是點睛之筆。這幅畫揭示了“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的深遠意義。這在清政府政治腐敗、國勢積弱不振、屢遭帝國主義列強欺侮的當時,更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激發國人不忘國恥、憤發圖強的愛國激情。
《觀巴黎油畫記》最突出的特點是襯托手法的選用,文章主題是寫油畫,卻先寫蠟人,以此陪襯,更突出中心。文中描寫油畫的部分,字不過百,卻細膩逼真,立體,如在眼前,此手法使“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的主題思想有了立足之地。其次,該文觀察細致,記敘、描繪層次清晰、生動形象。再次,文章運用對偶、排比句或短句,使全文于錯落、參差中見出整齊和諧,從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早年入曾國藩幕府,學成隨李鴻章辦洋務,后由洋務派轉為改良派,主張變法,成為早期改良主義政論家。1889年,出使西歐四國,歸國不久后病逝。著有《庸庵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