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多沒人文言文翻譯 南方多沒人文言文道理
【文言文】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翻譯】
南方有很多會潛水的人,是因為他們每天與水為伴,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于水面,十五歲就能潛水了。他們潛水的技術,怎么是隨隨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們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邊居住,于是到了十五歲就能了解潛水的方法。有些人生來就不識水性,那么即使長得強壯,看見來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會潛水的人請教,追求他們之所以能夠潛水的本領,根據會潛水的人的話,到河里去試,沒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說凡是不通過學習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學習潛水的北方人一樣。
【注釋】
沒(mò):沒入水中,指潛水。
涉:趟水過河,徒手過河。
夫:發語詞。
得:掌握。
道:道理,規律,技巧。
雖:即使。
求:尋找。
所以:……的原因。
沒人:能潛水的人。
居:動詞,生活。
茍然:隨隨便便的樣子。在文中指隨便、輕易地就能掌握的。
茍:隨便,輕松。
畏:害怕。
以:用。
【道理】
作者采用了“設喻說理” 的說理方法,告訴我們求學也好,問道也好,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好高騖遠,不能不著邊際,更不能異想天開找捷徑。
實事求是,是求學的根本,做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只是靠道聽途說,對于事物的理解難免引喻失義。任何知識,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驗證,都是紙上談兵,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求學是不可以強求的,必須扎扎實實,君子勤學所以致道,功到自然成,學問道義,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要相信機會主義,也不要指望天上掉錢和餅,就象蘇軾寫的這個《日喻》,文采飛揚,巧喻善導,委婉地勸告渤海吳彥律君求學問道之理,寫得如此好,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求學之路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勤奮刻苦鉆研,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且善書法和繪畫,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