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滸傳 》讀后感
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水滸傳 》讀后感篇一
這部名著整體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寫了官逼民反、百姓起義、轟轟烈烈大聚義;后半部分則主要描寫了他們豎起”替天行道“大旗,接受招安,東征西討,最終凄凄慘慘鳥獸散的結局。小說真實地描寫了封建社會中的基本矛盾,深刻地揭露了統(tǒng)治集團的罪惡,大膽地歌頌了造反的英雄,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斗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在整部中國文學史上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縱觀全部,本書自始至終都特別突出忠與奸的斗爭。《水滸傳》中的”義“雖然也難以擺脫儒家倫理的羈絆,但主要還是表現(xiàn)了下層,群眾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團結一致,戮力相助,進而”濟困扶危,殺富濟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封建的意義。至于”忠“,雖然也有忠于梁山事業(yè)的內涵,但主要還是指忠于封建君王。且”忠“與”義“之間,忠又處于主導地位。
小說中的主人公宋江就是”一生忠義“的代表。他曾經憑著自己的聲譽和才能,將梁山事業(yè)上引向興旺發(fā)達,但他同時又在”忠義“思想指導下,堅持了一條”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道路,所謂”身在水滸之中,心在朝庭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圖“,最后領導義軍歸順了朝庭,去打”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并自己走向了絕路。小說在表現(xiàn)宋江等最后被奸臣毒死時,還頌揚了他的忠心不負朝廷,而皇帝也不負忠臣。在主觀上只是想表明”自古權奸害忠良,不容忠義立家?guī)汀埃幌敕穸ㄋ谓麄兊耐督禋w順,但小說事實上描寫了宋江因接受招安而最后走向悲劇,在客觀上還是對投降主義作出了有力的批判。這應該說是現(xiàn)實主義的勝利。
《水滸傳 》是一部政治性很強的小說。但長期以來廣大群眾之所以喜愛這部小說,不僅僅是由于它宣揚了忠心報國或描寫了階級斗爭,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歌頌了英雄,歌頌了智慧,歌頌了真誠。《水滸傳》中的不少英雄都”力“和”勇“的象征。他們有的能空手打虎,有的能倒拔楊柳,并且還殺貪官污吏,抵千軍萬馬,一往無前。他們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有勇有謀,出奇制勝,其斗爭的計謀和策略實為后人所贊嘆。特別是李逵、阮小七、魚蝦知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任天而行,率性而動“,保存了一顆與封建理學相對立的”絕假純真“的童心,更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水滸傳》是一部思想內容很豐富的小說。它沒有給讀者揭示出梁山泊這支隊伍的基本性質,沒有告訴讀者這是一支以什么樣的階級成員為基礎構成的隊伍,只是著力刻畫了一群代表性人物。人們也只能以這些代表人物亦即隊伍的領袖人物去理解這支隊伍的性質,看他們是在什么樣的社會沖突下走上梁山的。
”逼上梁山“是群眾形容梁山好漢落草原因的諺語,其實上梁山的并不全是被副的,逼法也各人不同。最典型的當推林沖。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是城市貧民,更不是農民。由于高衙內企圖霸占他的妻子,設計陷害,使他成了囚犯被發(fā)配滄州,而后又火燒草料場要置他于死地,”閃得他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為了求活他不得不上梁山。逼使他落草的,是大官逼小官的矛盾,與地主官僚壓迫農民無關也不是在租稅災害的迫害下無法謀生才鋌而走險的農民起義的標準原因,而是任何社會中都有的與對立無關的強者欺凌弱者的現(xiàn)象,同一階層內部也可以大量發(fā)生,打不上什么階級烙印。那情況與高俅逼走王進一樣,是與階級利害無涉的私人恩怨的爆發(fā)。
與林沖出身相似的是曾任殿前制使的楊智。他因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如果他要參加起義,正該去參加因花石綱而逼反的方臘隊伍。可是他累遭挫折,仍一心想搏得一個封妻蔭子。殺牛二事件使他被發(fā)配到大名府,而他又甘心為梁中書送贓禮效勞,直到生辰綱丟了,才不得不以到二龍山落草轉入梁山。而這也和揭竿起義的農民革命不相干。
魯智深也是軍官,在提轄任上因仗義救人,三拳打死鄭屠,官府追捕下被逼削發(fā)為僧;后又因仗義救護林沖在東京不得安身,流蕩江湖而落草。他的身份與落草的原因也和農民反抗地主的起義無關,倒是因仗義而嘯山林這一點卻是許多梁山好漢集結的最大原因,稱之為”聚義“。那一群俠義之士聚集在一起行義俠之事才是《水滸傳》給予讀者的最重要的意向,這個意向在小說中壓倒一切。
使梁山泊走上興旺道路的晁蓋一伙的入伙起因是打劫生辰綱,這也是江湖上通行的奪取”不義之財“的俠義行為。劉唐的報信,阮氏三雄的撞籌,公孫勝的奔來參加都是沖著”義“字來的。晁蓋的身份是當保正的莊主,從江湖上的角度可稱得上是”開明地方“;吳用是教書先生,可稱鄉(xiāng)村貧民;公孫勝是道士,劉、唐、白勝是無業(yè)游民,只有阮氏三雄是漁民,可排得上是農民,而且受官腐的捐稅勒索。但他們所向往的只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的快樂生活,入伙也是因為有仗義的莊主晁保正牽頭。官兵來捕捉的戰(zhàn)爭中他們還唱著”忠心報答“趙官家”,哪有反王權的氣息!《水滸傳》少數(shù)幾個出身農民的也都是江湖氣重于泥土氣,只有李逵的哥哥還像個農民,偏偏他正是反對李逵落草的。
《水滸傳》中的地主,晁蓋不必說,史進的父親史太公,桃花莊的劉太公,宋江的父親宋太公,孔明、孔亮的父親孔太公,穆弘、穆春的父親穆太公,等等,無論從肖像描寫還是從性格描寫,都是仁善之輩。只有陷害解珍兄弟的毛太公和沂水縣陷害李逵的曹太公才是負面形象,而好壞則是以與梁山好漢的關系,即以“義”來劃線的。小說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地主欺壓農民的鏡頭,作者的標準是義與不義,而不是以地主與農民的對立的關系為準的。
宋江是地主出身的縣吏,和江湖好漢結交,仗義疏財出了名,他因通風報信救了晁蓋一伙,殺凈婆惜(是因救晁蓋通梁山惹的因)而出逃,累遭動難,都是梁山好漢仗義營救脫的險,而他仍不肯落草,后因江洲一線,事情鬧砸了才上山,終于當上了梁山之主。其他如戴宗、李逵、張橫、張順、石秀、楊雄、孫立、孫新一伙,青洲三山,飲馬川一伙等等,也都是慕宋江之義和梁山泊的名聲投奔入伙的,連降將呼延灼,關勝也盡是悉于宋江“義氣深重”上的山,只有盧俊義是因為山寨慕名邀他聚義不成,才逼他上絕路,營救出來后,感于恩義入伙的。情況雖不同,題目都是一個:江湖義氣。
招安以前的歷次戰(zhàn)爭也無不為了“義”。燕順、花榮等打青洲是為了救宋江,大鬧江洲也是為了救宋江,三打祝家莊是因為石秀一伙為祝家莊所困辱,打高唐州是為了救柴進(收呼延灼之戰(zhàn)也由此引發(fā)),三山聚義打青洲是為了救孔明、孔亮,打華洲是為了救魯智深和史進,打大明府是為了救盧俊義、石秀(收水火二將之戰(zhàn)是其余波),打曾頭市是為晁蓋報仇,打東平、東昌府是因為山寨位置擺不平,為了免傷義氣以攻城為卜,打泰安洲是為了策應燕青,鬧東京雖算不上戰(zhàn)爭,也興師動眾,大費周張,只是為保護宋江一伙去東京看燈進行的窺探活動。這些小說中最熱鬧的地方都是為了表現(xiàn)江湖義氣而寫的。
梁山泊打的旗號是“替天行道”,簡單點說也就是為人間打抱不平。黑暗無能的官府所不能解決的人間不平事,由“義”來伸理,來誅殘除暴,這就是“替天行道”的確切含義。“替天行道”是“行使俠義”的另一種說法,是更冠冕的名稱。
招安以后雖然稱“義”作“忠”,幫朝廷去打別的強盜了,對打擊的對象來說可以說很“不義”了,但宋江一伙仍然講著義氣,儼然是宋王朝軍隊中一支特殊的用義氣團結起來的集體,但這時比起占據(jù)山寨的時候來,味道已大不相同,似乎有了點缺陷,這也許就是《水滸傳》后半部分講史部分在形象上也差了些的緣故吧。
總之,《水滸傳》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廣大人民與封建官僚勢力英勇抗爭的社會圖景,不僅使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而且更反映了人民力量的偉大,使得這部長篇巨著有著更為深遠地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 水滸傳 》讀后感篇二
《水滸傳》乃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也是四部古典小說中最具爭議性的一本。為何?全因小說的中心內容觸及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造反。
雖然小說中的梁山好漢最終造反失敗,接受朝廷招安后更是成為朝廷鷹犬,奉命鎮(zhèn)壓其他造反者。于是,這便順理成章地引起后世論者的爭議,處不同政治立場或持不同價值觀的人對《水滸傳》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各派論者更是紛紛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一時眾說紛紜,梁山好漢真是忠奸賢愚兼而有之。那么,梁山好漢們真如世人所說的一般,是真英雄、真豪杰么?籍此問題,我來說兩句。
梁山泊好漢均是英雄么?
何謂英雄?出類拔萃謂之“英”,有長才不世出,洞燭先機,明察世事,卓卓然如鶴立雞群,英姿勃發(fā),可得其“英”字!
“雄”者!父權千姓萬家,志于九州,氣吞海內,識人而又復容人。天下群豪無分男女老幼,甘愿納側棲身。如此霸氣,吾得尊其“雄”!
“英”這個字,說的便是有出類拔萃的大本領。“雄”這個字,則是魯智深、林沖、武松等豪杰的大氣概!
少了“英”字,志向再大,也抑郁難作。反之,沒了父權萬家的擔當,無論闖下多少豐功偉業(yè),都只是自個兒淫樂業(yè),百年后墳前凄涼,天下誰還會懷念他?
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中,吾認為只有一個人堪當“英雄”二字,他便是“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宋江!看小說中如何描述?曾有一道《臨江仙》贊宋江好處:
“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名聲。濟弱扶傾心慷慨,高名水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杰宋公明。”
而在潯陽樓的一首反詩,更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道盡平生英雄志!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全謀。恰如猛虎臥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又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面慢嗟吁。他時若逐凌云之,敢笑黃巢不丈夫!”
天道不公,奸佞橫行。宋江要造反,但他卻無帝王之夢,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他本著一片忠義之心,矢志報效朝廷,幫助天子誅除奸佞,恢復朝綱。否則,他亦不會把晁蓋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廳”,多次奉迎朝廷欽差,接受朝廷招安。并在招安后四出鎮(zhèn)壓其他不忠于宋朝的造反者,如抗遼、征方臘等。但他卻非一味的“愚忠”,他不甘心當一個貼貼服服、碌碌無為的順民。否則,他亦不會在何濤前往捉拿晁蓋之前,擔著“抄家滅族”的危險去通風報信,也不會在成為梁山一員后多次領兵攻打州縣。
宋江有英雄之志。他久有凌云志,胸中雄心萬丈,一心要干一番大事業(yè)。奈何奸佞當?shù)溃罱K落得個刺配江州,凌遲處死的悲涼結局。當他迫不得已,反上梁山后,仍然心系朝廷、渴望招安,為兄弟找一條理想的出路——為朝廷效力。
宋江有英雄之氣。他仗義疏財、義薄云天,常常救人于水深火熱中,并贏得“及時雨”的美名,街坊鄰里無不對他尊敬有加。當上梁山之主后,更是友好對待兄弟,四處招賢納士;虛懷若谷、各取所長、嚴于律己。
如此一條鐵錚錚的好漢,難道不能稱之謂“英雄”?
宋江既是“英雄”,那么其他一百零七人呢?歷來歌頌《水滸傳》的人都把梁山人物說成是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的確,在梁山泊眾多頭領中,不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真豪杰,如魯智深、武松等便是。尤其魯智深,為了幫助素未謀面的金老頭父女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他這樣做,丟了官職不說,還得連夜逃亡、削發(fā)為僧。此外,也有本性善良,但為奸人所害,不得不迫上梁山的好漢,如林沖便是這一方面的典型人物。
不過,若細心考究。在梁山眾多頭領中,亦有許多是綠林大盜、土匪流氓出身的。他們有些人的行徑實在難以稱上是“好漢”。如十字坡孫二娘和揭陽嶺李立迷暈過路客商,并拿來作人肉叉燒包(人肉饅頭)。人家與你無仇無冤,你又何必作此上天害理之事?他們也幾乎因此而害死宋江、武松和魯智深。更有甚者是濫殺無辜、殺人如麻、強搶民女、逼良為娼。
若要數(shù)梁山泊第一兇徒,那么黑旋風李逵真是當之無愧了!此人上應天罡殺星,生來似乎只為殺人。李逵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這是為世人所稱道的。但當他殺得性起時,往往是敵友不分,亂殺一通。如果李逵在戰(zhàn)場上錯殺戰(zhàn)友可以解釋是混亂環(huán)境所致的話,那么下面三宗殺人事件實在是難以解釋了。
第一宗。李逵為迫朱仝上梁山,竟任意殺害滄州知府的小衙內。這殺害兒童本非好漢所為,更是有傷天理。何況這小衙內甚得朱仝所愛,弄得一向敦品仁厚的朱仝一見李逵便氣炸了胸膛,勢要與他拼個你死我活。
第二宗。李逵為迫公孫勝上梁山,竟企圖謀殺其師傅——羅真人!天幸羅真人身負驚世仙術,只見他腳踏七星、手捏法決,反而把李逵耍得團團轉,也是對他的一點懲罰了。但李逵如此行徑,當真是有違朋友之道,毫無義氣可言。
第三宗。正當三打祝家莊戰(zhàn)事快要完結時,李逵竟把已和梁山泊達成協(xié)議并且正要把祝家三少爺擒獻梁山亦示友好的扈家莊老小殺個精光!此一行徑不僅殘忍,而且違反了梁山與扈家莊的協(xié)議,有損梁山泊忠義之名。看來,李逵真是嗜血成性、掠殺成貪了。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一丈青”扈三娘在血海深仇前,竟還加入梁山泊,嫁給那個矮得像冬瓜似的“矮腳虎”王英!這……這也未免太不符合實際了吧……
若問誰是梁山第一采花賊?除了“小霸王”周通強搶民女外,便要數(shù)這身居馬軍五虎上將之一,自號“風流萬戶候”的“雙槍將”董平了。董平之所以上梁山除了因為被梁山軍生擒而被迫投降外,主要還是為了搶奪東平府程萬里的女兒。為此,他竟在平東府城破時徑自殺害程萬里全家,奪其女兒!由此可見 ,董平實在難以稱得上是“英雄”,他的所為比起垂涎林沖妻子的高衙內來說,真是有過之無無及。
看來,梁山泊中真非人人皆是英雄好漢,但這也恰恰反映出中國古代農民造反者真實的一面。他們往往有兩面性,亦俠亦盜。在品流復雜的造反隊伍中,有為勢所迫、鋌而走險的善良百姓;亦有生性強悍、憤世嫉俗的好漢;更有窮兇極惡、兇殘成性的惡匪。
可是,人是會變的,這需要一個過程。當那些綠林大盜加入梁山泊,成為一直“替天行道”的起義軍,性格變會逐漸改變,再也不干那種打劫村坊、傷天害理的勾當,以免有損梁山泊的聲譽。于是大魔頭便搖身一變,成了人人津津樂道的大豪俠!正因為有這個過程,才造成他們的兩面性。
吾幼年愛讀此書,總認為這個世界便由乾坤利劍劈成兩瓣一般,從此正邪黑白,是非對錯便含糊不得。如今吾虛長十七,重讀此書,方知這復雜的世界亦可存在亦正亦邪的人,亦有一個黑白參雜的地區(qū)——灰色地帶,供那些在江湖中身不由己的人小憩一會兒、喘口氣。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忠與奸!有的只是真理與強權的長期對抗罷了!人生,總是充滿無奈與驚喜……
以上乃吾讀《水滸傳》后的一點感想,愿與大家分享。
《 水滸傳 》讀后感篇三
今日讀完了水滸傳,掩卷沉思,不禁感慨萬千。為里面的人物的命運嘆息。
水滸一百零八個好漢,個個都被逼上梁山,深感宋江義重,皆留下來效忠宋江,之后受招安后,破大遼,收田虎、王慶、方臘等賊人。從破大遼一百零八個人個個生還到最終收方臘只剩三十六個,最終面見皇上的也僅有二十七個。可是他們?yōu)閲覔Q來太平后,朝廷卻奸臣當?shù)溃罱K個個都死了,神聚蓼兒洼。
宋江等人的命運是悲慘的,可這一百零八人中也有不少到最終得以安享天年的。比如公孫勝、李俊、武松、柴進等。他們大都是在完成大業(yè)后,急流勇退,沒有做官,不受奸臣迫害,以致他們都歡樂的、舒心地生活著。相比起宋江、盧俊義他們都被藥酒害死,他們的命運不就好很多了。其實人生需要的也是這種能夠急流勇退的精神。
急流勇退,需要的是對功名利祿的舍棄,對平靜生活的向往,還要有自知之明,明白當前局勢,明白該退時就退,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有的人在最高點卻不退下來以致于喪失生命。韓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劉邦的天下大部分都是韓信打下的,可是韓信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功高震主,最終被呂后殺害,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邊就不一一指出了。
而適時的退卻卻能讓自我獲得更多。張良大力輔佐劉邦,為劉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當天下已定,四海歸心時,也正是他該享受容華富貴的時候了,可是,在劉邦預備賜予他五千戶時,張良卻斷然拒絕,放棄功名利祿,請求作一個小小的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業(yè)建成后君臣之間的“難處”,欲從“虛詭”逃脫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欲以退讓來避免重復歷史的杯具。事實的確如此,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wěn)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準則。在漢初消滅異姓王侯的殘酷斗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斗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功成身退,是張良的選擇,盡管身后投來的是驚異的目光,但事實證實,他的選擇是對的,“狡兔死,獵狗烹”,不久,韓信被斬,彭越被殺,而張良得以保全。他放棄了暫時的功名,安享晚年,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流傳百世,千古流芳。
可見急流勇退是多么有聰明的一個選擇啊,物極必反,當人們在最高處的時候適時地退下來,不僅僅不會對個人的利益有影響還會讓自我的生活更完美。
《 水滸傳 》讀后感篇四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
他是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一首豪氣凌云的反詩,將我禁錮在忠義的王國。屹立于梁山之巔,仰望宇宙間的108顆星辰,閉上雙眼,仰首塵埃……
翻開那本厚厚的《水滸傳》,靜心品味,咀嚼真知,一頁頁的紙張帶著我的靈魂在一點一滴中震撼,感動,升華……
那個一個朝政腐敗,對外獻幣氣和,對內恣意,搜亂的年代,那是一個官官相護,結黨營私的朝綱。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據(jù)梁山,招募義軍,群眾起義。與官兵周旋數(shù)年,幾經波折,朝廷招了安,他們?yōu)榱酥伊x拼命掃平四方勢力,只惜,這一眾好漢終是戰(zhàn)死、被俘、生離、死別……
在尖銳的斗爭,你死我活的戰(zhàn)場上,他們玩轉天下,笑看蒼生。演繹了一場兄弟情長,護國安民的絕世戲劇,結束了戲完后的慘淡收幕。
在這片英勇就義的天下,結識了不少英雄好漢。那“身事悲浮梗,功名類轉蓬的林沖。”“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的宋江。“智可張良比,才將范”的朱武……一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蕩起一片又一片漣漪……
水滸于忠義,須臾不可離。但忠,是為何忠?宋江的忠義一直是后人議論紛紛的。它的忠義帶領著梁山泊走向了不歸之路,使他們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鷹犬。致使宋江忠義的理想幻滅。不可否認,這是愚忠,是盲目,不可認同的。雖說如此,還是為這位固執(zhí)的好漢拍案叫好,佩服!再說那李逵,因為宋江的忠義食酒而死,卻是忠心耿耿。無怨無悔。于忠,于心,也讓人熱淚盈眶,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直到現(xiàn)在,心中還在為那慘淡的結局感嘆。那吳用、花榮追隨了宋江,雙雙吊死在樹上,留得清名于世。不過也罷,這結局興許也好。情在,心在。不過是沒了魁梧的軀殼。他們的魂化作這夜空中的萬千星點,照射著浩然的忠義,俯視這天下。護著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
兄弟情在紅塵中散發(fā)無限,是沒有色的酒,時間越久,味道越醇,是沒有墻的家,那108位兄弟生生世世一家人。
那情義,那忠義讓我久久不能忘懷,讓我敬佩、仰慕、感嘆……
早在70年代,毛主席就說過《水滸傳》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是本好書,今日一見,果不其然。我也想去做那樣一條好漢,有信仰、有胸懷的好漢!水滸,悲劇的開始,悲劇的結局,卻沒有悲劇的故事,處處洋溢著老百姓的夢想,是千百年來不滅的靈魂,代代相傳……
《 水滸傳 》讀后感篇五
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它講述了北宋徽宗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被逼上梁山,打起“替天行道”的旗號除暴安良起義的故事。但可惜,他們只反權_不反皇權和朝廷。宋江,雖是頭領,卻不顧眾人反對,最后受朝廷招安。一百零八位好漢最后歸隱的歸隱,出家的出家,慘死的慘死。
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悲痛和憤懣。
我的感受是:做任何事情,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作出正確的選擇。
是啊,不正確的選擇讓昔日威風凜凜的梁山泊毀于一旦。設想,如果當初宋江沒有錯誤地決定受朝廷招安,而是繼續(xù)做著除暴安良的事業(yè),雖然草莽名聲,但一百零八位好漢的結局也許不會這樣悲慘?
《水滸傳》這本書,其實也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著智慧啟示。
小朋友面對糖果的誘惑,選擇不正確,可能被拐騙,導致家庭破碎;青少年面對電腦的吸引,選擇不正確,致使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老年人面對騙子的花言巧語,選擇不正確,可能讓自己省吃儉用一輩子積攢起來的錢物被騙一空……這些,足以說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多么重要。
小鳥不貪嘴,可以免去多少危險;人類不大興土木,可以存活多少森林;科學家不研究毀滅性武器,可以讓地球減少多少危機……正確地選擇很重要,這是《水滸傳》給我最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