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當(dāng)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zhǔn)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一
作者余秋先生從九三年開始,從上海戲劇學(xué)院辭職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經(jīng)駐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獨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寫著一段段親身感悟。或許作為我們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嘗試這樣的一種體會,這種苦行僧般的高尚,我們只是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傳承著這樣一種精神。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xué)。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nèi)サ搅四骋粋€地方參觀,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jīng)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fā)生過的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了一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學(xué)過程中,我們與學(xué)生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學(xué)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游歷著,我感覺到無比欣慰,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fēng)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dāng)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教學(xué)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xué)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
學(xué)生是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xué)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xué)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不能因長久以來受應(yīng)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而習(xí)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xué)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yán),以犧牲學(xué)生的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xué)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xué)的工作任重而道遠(yuǎn)。
讀著《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一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獲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種喜悅,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悅。讀《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著讀著,便會有所收獲。猶如在教學(xu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學(xué)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更加無法整齊劃一。
而真正能夠給學(xué)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的細(xì)節(jié)。要知道學(xué)生們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聽的是什么,感興趣的是什么,然后引導(dǎo)學(xué)生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學(xué)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在教學(xué)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有責(zé)任心還是不夠的,變單純的“責(zé)任”為豐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關(guān)鍵之所在。這些是我在讀完《文化苦旅》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二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xué)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dá)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zhì)樸典雅·精辟而暢達(dá)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jīng)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chǎn)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jié)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guān)雪”中,作者尋陽關(guān),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xì)細(xì)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三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xì),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fēng)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fù)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fēng)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xí)r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yán)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xué)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四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中,領(lǐng)導(dǎo)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rèn)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jì)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fēng)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dá)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xùn)!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xùn),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yīng)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五
起初,只因喜歡余秋雨古樸典雅的文筆,于是,床頭開始有《文化苦旅》這本書的存在。
余秋雨的文章有著儒生的清絕,卻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筆力千鈞,一派奔流不息的灑脫。借山水之景、風(fēng)雅之物,尋求文化的靈魂直至生命的真諦,讓人嘆服。
他走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用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品味,去深思,一次苦旅,然而,他將心置入其中,去品味那上千年文化所積累下的芳香。
對于文章,我喜愛細(xì)品,所以至今,也才讀了一半。若說影響最深的,不是柔麗凄迷的《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不是給人以深邃蒼涼之感的《道士塔》、《陽關(guān)雪》;也不是重在文化人格的《風(fēng)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而是那默然不語,一呆上千年的“都江堰”。
文章初始,作者對都江堰并不怎么上心。這點我倒是一樣,不過秉著看完全本的習(xí)慣,還是跟著作者一同走進(jìn)了那存在近千年的古老建筑。年齡比長城更古老的它,明明鮮有人注意,卻不辭辛勞地為著無數(shù)民眾輸送姑姑清流,若說長城占據(jù)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便確確實實地占據(jù)了邈遠(yuǎn)的時間。若把他們比做人,長城便像父親保衛(wèi)著民族與家園,而都江堰便是只知奉獻(xiàn)的鄉(xiāng)間母親,不炫耀,無所求,這樣的它,讓我敬,卻也憐。
都江堰的水,踴躍著喧囂的生命,不似大海的深沉,以奔騰的方式展現(xiàn)它層層疊疊的精神力量和恣意奔放的生命力。
萬古清流今猶在,鮮聞當(dāng)年都江堰。喜歡都江堰之水的奔騰不息,喜歡都江堰的無私奉獻(xiàn)。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古老的建筑,也展示了他們偉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六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議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的研究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dāng)然的。總體評價這本書:文化苦旅,不苦很酸,文人的酸腐都體現(xiàn)出來了。
在我看來,一部文學(xué)作品是否有文采,關(guān)鍵在于詩意,當(dāng)然,是流淌的詩意,而非憋出來的詩意。詩意也只能證明作者的才氣,不能決定作品的高低。索爾仁尼琴與莎士比亞誰更加富于才氣?無疑是后者。誰的作品更偉大?真的很難說。
其實文學(xué)作品是個綜合的東西,一切在于怎樣描述現(xiàn)實,還有現(xiàn)實在內(nèi)心的感受,才華,是沒才華的人天天掛在嘴上的假牙。說人話,能把人話說到有趣之極的地步,這叫才華。
好作品標(biāo)準(zhǔn)就三個字:說人話。
但《文化苦旅》中說人話的作品很少,大多是用辭藻堆砌出來的空洞文章,或是強加情感的矯情文章。所以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并不高。
他寫的《三十年的重量》這篇文章中寫到,"記得我那篇得獎作文是在一個夏天的黃昏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一揮而就的,好像是為了應(yīng)付暑假作業(yè)吧,一寫完就飛奔出去玩耍了。待到有一天驚奇萬分地看到它刊登在報紙上,而且后面還印有口氣堂皇的長篇評語,從審題、選材、詳略取舍、辭章修養(yǎng)一一加以贊揚,我立即變得嚴(yán)肅起來了。"他被所謂的評委點評給收服了,只是一心陶醉其中,并沒有想評委憑什么能胡亂扯出文章原本沒有包含的東西,連作者本人都沒有想到的,評委又從何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呢?也難怪后來他寫文章也是這個樣子,對所見事物喜歡強加情感,也難怪他眼睛里常含著淚水。
《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是強加情感的。寫事物來寄托作者的情感,這個沒錯,但當(dāng)作者的情感過分的寄托,反而使文章顯得矯情(或濫情)。例如《道士塔》。
《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是用辭藻堆砌出來的空洞文章,在一篇文章里對一個事物用很多辭藻修飾,看似浮華,就因浮華而破壞了事物原本的樣子。他這樣寫作,證明了他懂得很多修辭手法,很多詞匯,但對文章的破壞是很大的,顯得有點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見得不怎么自然。例如《廢墟》,這個可以和《荷塘月色》"一較高下"的文章。
余秋雨寫《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一邊用辭藻堆砌來描寫景物,一邊強加情感,導(dǎo)致文章顯得既空洞而又濫情,雕飾感極其濃重,難道不雕飾就不是文學(xué)、文化了么?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但我并沒見到文化靈魂,而是見到作者滿紙的矯揉做作。
《文化苦旅》中說人話的作品很少,大多屬于他的回憶散文,他的回憶散文,大都是把事情敘述清楚,運用辭藻就很少,很好的表達(dá)自己的心路歷程,他不用辭藻堆砌的文章例如《漂泊者們》,給人一種清晰自然的感覺,沒有顯得做作,在《文化苦旅》中顯得極其難得的文章。
《青云譜隨想》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現(xiàn)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敘事描寫都很到位,辭藻運用不過分堆砌,恰當(dāng)自如,自己也沒有過分強加情感,沒有把自己胡思亂想的故事強加給文章,是一篇很好的文章。這篇文章不足之處在于,為引出朱耷花費過多的筆墨寫中國繪畫史和徐渭,如果把這些內(nèi)容壓縮,減去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修辭句子,使文章感覺緊湊些,那樣讀者不會覺得作者扯皮太多,賣弄自己的知識,而產(chǎn)生疲倦。這樣的話,文章就能更近一層了。
我對余秋雨的旅行,并沒從書中感覺到有多苦,只看到他寫下的眾多空洞矯情文章,盡顯他所謂的文人情懷,不過是酸腐罷了。或許我的觀點有些偏激,因為現(xiàn)實中對余秋雨評價是當(dāng)代散文作家的佼佼者,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我不知道評價散文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但我知道朱自清的《背影》比《荷塘月色》好,余秋雨的《漂泊者們》比《道士塔》好,至少前者都是真情實感的敘述事情,而后者都是辭藻堆砌出來的矯情空洞文章。或許我的偏激源于考試中對余秋雨文章的賞析,強加的"賞析"毀了文章。
秋雨在《文化苦旅》的后記寫到:"讀者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隨便翻翻。"這些文章真的不適合被強加賞析,出現(xiàn)在課本和考試中實在是這些文章的悲哀,因為作者本沒想那么多,無中生有的賞析只能是破壞了文章。余秋雨如此,如果是余華的文章被選中,可以想象到本來一篇說人話的文章,也會被"賞析"到變成說鬼話。,我覺得文章被拿來做考試賞析,是文章莫大的悲哀。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以上就是我的感受,大家就求同存異吧。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七
早就聽說余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讀到他的書,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借我一生苦旅無疆,尋覓中國笛聲何處嘆千年。”他是深深地愛著中國文化的,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寫下了這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這個“苦”字不知作者有沒有經(jīng)過一番思量之后才確定下來。從這個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這本書情緒是低沉的,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文化的一片赤誠,真有點唐僧取經(jīng)的味道。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跟隨著作者的腳步,我游覽了眾多的名勝古跡,我聆聽過沙漠中泉水的淙淙聲,我暢游在三峽的山水長廊里,我領(lǐng)悟過廢墟中掩埋的真諦,我感受到封建社會美好的人性……我傾聽著作者談古論今,在某個充滿意境的空間里發(fā)出對中華文化的深思與感慨。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作者呼吁更多的人來保護(hù)祖先留給我們的遺贈,不要讓現(xiàn)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優(yōu)雅的亭臺樓閣。我覺得,既然我們生在這個繁華的年代,就理應(yīng)比我們的祖先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條件。
但看看這個社會,有多少人了解中國歷史,有多少人在清明節(jié)還去認(rèn)真地掃墓,又有多少人在閑暇時彈琴作曲、吟詩作賦。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為保護(hù)文化的使者,但最起碼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懂得保護(hù)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遺贈拋之腦后。
我已經(jīng)是一個中學(xué)生了,我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擔(dān)子很重,當(dāng)我們沉迷于網(wǎng)絡(luò),或戴著耳機在高樓大廈間閑逛時,我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責(zé)任。兒時的我曾經(jīng)天真地認(rèn)為,中國的歷史文化不過是一些只能供人參觀而無法起到實際作用的東西。如今,我不禁為當(dāng)時的想法感到一陣內(nèi)疚。中國文化如同那醞釀千年的酒,時間越長,越是香飄千里。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八
讀罷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fù)平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xué)作品不在少數(shù),然而負(fù)擔(dān)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dāng)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xué)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dá)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余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赫然呈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師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秋雨老師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jīng)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秋雨老師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xué)者曾經(jīng)不留情面地指出過余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xué)不同于歷史學(xué),畢竟余秋雨老師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著余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后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安靜”的孤獨與余韻……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報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九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xì)節(jié)。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xì)節(jié)。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fēng)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yuǎn)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diào)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jié)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guān)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fēng)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yuǎn)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我仰望人生。
這是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我很欣賞的一本書,《文化苦旅》。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來自上海,一個如此繁華的城市,卻有著如此干凈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