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數學課作文600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一節數學課作文600篇一
縱觀一堂數學課,就像一場妙趣橫生的英語會。排排的節奏牽動著課堂。
數學老師是這場音樂會的指揮者。手中的粉筆如同小木棍,隨手撥動著一串串數字符號,連成一片,奏成婉悠揚的小曲,耐人尋味。
鈴聲是這場音樂會的前奏。待澎湃的腳步聲落下,便開始了。教師的舉止,無形地抹上了一份輕松。數學老師身著一身休閑服裝,淡淡的雅致,消淡了課堂本有的嚴肅氣氛。她一手握著三角板,另一首拿著數學課本,踏著急促的短步,走上了講臺。
“上課!”“起立!”“同學們好!”“老——師——您好——”“請坐”。話音未落,伴著挪動板凳時,金屬噼里啪啦地響聲,老師便匆忙身,依靠著黑板,一邊揮揮灑灑地落下幾對公式,一邊扭著頭問同學公式含義。而此時,底下的學生,和著嘰嘰喳喳的聲響,搖著頭,晃著腦,有如古人吟誦詩詞時一般的韻味,此起彼伏。
緩緩進行的課堂,也終會遇有不料之時。之間老師霎時停下粉筆,抓起三夾板,指著公式,嘴里拋出:“這個公式的逆運算如何進行?”……課堂頓時靜寂,只有私下幾聲只言碎語。同學們突然被麻痹一般,思路戛然而止,一同而來的,是彼此的面面相覷,茫然的臉上一片無知。秒針滴答了幾許,課堂有忽地哄堂大笑,重新步入正軌。課堂的小花絮又給這場“音樂會”增添了幾縷歡樂與趣味。
接著,老師在黑板上有擺出幾道數學計算題,要求同學解答。“有誰愿意試試看嗎?”“我!我來……我要這題…那題我要……”頓時課堂沸騰,浪濤涌動一般。晃動的手錯亂了視線,跳動的聲音模糊了打亂了節奏。反觀數學老師,伸著脖子,晃著身子,找著合適的人去完成解答。最后交了六個同學進行答題。有人拋著粉筆,輕松地揮了幾下,便得意的離開;有人抓耳撓騷,絞盡腦汁,粉筆“舉步維艱”;也有人無奈眼前的狀況,只好,歪歪扭扭,遲遲疑疑地將粉筆在黑板上擰動了幾下。自然而來的,便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場面了:勾勾叉叉在黑板上橫七豎八。
“鈴鈴鈴……”下課鈴是這場音樂會的結語。“同學們再見”“老——師——再見——”。一會兒,教室又沸騰了。
一節數學課作文600篇二
數學課上,同學們遇到了這樣一道題: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這是否是隨機事件?由此開始了熱火朝天的交流。
“這是必然事件!”有同學自信的大聲喊道。
“不對!這一定是隨機事件!”另有人反駁道。
“這是不可能事件!”還有同學有這樣的觀點。
老師在講臺上笑道:“同學們,這當然屬于隨機事件啊。心想事成,本就是不確定性的事情,這僅僅是我們的美好祝愿。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沒有人會一帆風順。”
這堂課上的小小插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難免不如意,失意是人一生中的必經之路,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若沒有挫折的墊腳石,無論如何也不會達到理想的彼岸。愛迪生經歷千千萬次失敗的實驗,永不放棄的他發明了電燈;張海迪自幼高位截癱,身體遭受著巨大的折磨,但仍挫而不折,最終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大作曲家貝多芬家境貧窮又不幸患病,雙耳失聰也沒有不放棄創作,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逆境并沒有使他們退縮,突如其來的不如意并沒有令他們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反而給予了他們更大的動力。他們迎難而上,將生命之火燃燒的愈加旺盛。
成功之路上如果少了風浪的沖擊,我們的意志就得不到磨練。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或大或小的挫折,給我們帶來痛苦、壓力和打擊,讓我們感覺萬事不如意,事事不順心。倘若我們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失敗。可從來就沒有一直失意的人,命運從來就是一個公平正義的`使者,在你失去的同時,總有一些好運來到你身邊,或許它在來的路上磕磕絆絆,大雨淹沒了道路,山峰阻擋了它前來的腳步,可當它終于找尋到你,卻發現你已經被接踵而來的挫折打倒,沒有信心和勇氣去看到希望,墜入了迷茫的深淵,被陰霾所圍繞。
所以,一定要堅信,付出總會有回報,好運總會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必須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面對失意,不能失志。冷靜地分析問題的所在,對癥下藥,克服困難。這個過程往往是艱難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帶著必勝的信心去碾壓挫折,戰勝困難,進而體會到克服恐懼的驕傲。
“吃一塹,長一智。”很多時候我們回首往事,刻骨銘心的不是成功的喜悅,而是挫折留下的疤痕。這將會是一筆無價的財富。勇敢的面對挫折吧,相信我,你會看到挫折之后的美麗!
一節數學課作文600篇三
“鍋來了!”“餅來了!”“刺啦——刺啦——餅熟啦!”哈!你以為我們在上勞技課嗎?告訴你,不是的,我們是在上數學課呢!
今天,全國高師數學年會在我們學校舉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徐長青老師給我們上“烙餅問題”。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階梯教室,我用眼睛的余光掃了掃下面來自各省的老師,哇!可真多啊!我的心“撲通、撲通”直跳呢!徐老師一上來就跟我們開了個玩笑:“三年級的同學們好!”我們聽了趕緊糾正:“我們是四年級的!”“哦!那四年級說話可沒有小尾巴喔!ok?”我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ok!”“真厲害!”徐老師一個小小的玩笑,既讓我們消除了緊張感,又幫助我們改掉了說話拖腔的習慣。
玩笑后,我們進入了正題——烙餅的問題:烙一個餅的面要三分鐘,兩個餅一起烙,要六分鐘。哈,烙雙數餅容易,那三個餅呢?“12分鐘!”大家脫口而出。“是嗎?用9分鐘行嗎?”不可能!那第三張餅怎么也得烙上6分鐘呀!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時,徐老師請兩位同學到前面,還是用手心手背當作烙餅的兩個面。“鍋來了!”“餅來了!”“刺啦——”這時,徐老師將烙了一個面的第一張餅移走,放入第三張餅,“刺啦——”呵,第二張餅熟了!這時,我豁然開朗——這時候將第一張和第三張烙了一個面的餅放進去,烙上一回,不就熟了嗎?果然,隨著第三聲“刺啦——”,第一、第三張餅都熟了!9分鐘照樣能烙熟三張餅!徐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統籌與優化。
接著,徐老師又追問我們,烙5張、7張分別需要多少時間,我們對答如流。突然,他說,烙1張餅呢?我腦筋轉得快,6分鐘!就一張餅,怎么去統籌優化呢?當我為自己的冷靜機智暗自得意時,徐老師給我們看了電餅鐺,他意味深長地說:“有時候,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試著去優化一下周圍的環境。”哎,我怎么就沒想到呢……
就在歡聲笑語中,我感受到了數學中的無窮樂趣。就在我深深陶醉時,下課了,觀眾席上響起了熱烈的響聲。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階梯教室。
“鍋來了!”“餅來了!”“刺啦——刺啦——餅熟啦!”這節課令我終生難忘!我會永遠記得這節飄滿烙餅香味的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