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琴-1339字作文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光陰似箭,轉眼過了秋冬,不覺春去夏來,又至中秋節。
伯牙匆匆告假晉王,一路乘水而行,航到去年相逢子期處。令船家將舟泊于水灣。
這年的中秋,夜色如水,一大片的月光,透過小而方的窗子進入船艙內。此時,伯牙的心情大好。于是命童子卷起船簾,步出艙門,獨立于船頭上。背著手抬頭看天上的月亮,月亮周圍的星辰稀少黯淡。
伯牙不禁有點傷感,但不知為何而傷,心想把它壓抑。
伯牙的思緒不由,飄至去年今日相見子期時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今夜重來,又值良夜。子期不在,獨立江邊,遙望身影。
伯牙左顧右盼,就是不見子期的身影。
伯牙低頭,想是否自己沒彈琴,子期不認得他在船上。于是,轉身命童子取出琴桌置于船頭,焚香設座。伯牙打開琴囊,取出琴,輕放桌上。調弦轉車珍,才泛音律,商弦之中有哀怨之聲。
伯牙自知其琴聲哀怨,于是停琴不操。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伯牙輾轉反側,一夜未眠。
只見月移簾影,日出山頭。伯牙便起床更衣,梳洗一番。便讓童子相隨。下了船,行走在山間小道上,行了將近十余里路,到了兩條路的分叉處。伯牙停下,坐在路旁的石頭上休息。
此時,從兩條分叉路中的一條小路上,來了一位老叟。只見他左手拄著藤杖,右手攜著竹籃,徐徐走來。
伯牙立即起身,整理衣服,然后向老叟恭敬的行了個禮。老叟對此不慌不忙。將竹籃輕輕的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
問:“先生,有何事?”
伯牙說:“請問此處有個樵夫,鐘子期?”
老叟默默無言,低頭暗想,這位莫非是吾兒的好友伯牙先生。
思索片刻后,老叟抬頭,對伯牙還禮道:“莫非先生是伯牙先生?”
伯牙還禮,說:“正是在下。請問老伯知道鐘子期今在何處?”
老叟聞言,黯然心傷,一雙昏花老眼內,撲簌簌掉下淚來。伯牙大驚,不知發生了什么不測。
“吾兒子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晚歸,遇到伯牙先生。臨行時贈吾兒黃金。子期就買書攻讀,老夫無能,不曾阻止。每日早晨,子期早起采樵,傍晚則誦讀。因而心力耗廢,染下重病。數月之間,便已亡故。”
說著老叟淚如雨下。
伯牙聞言,五臟崩裂,淚如泉涌。大叫一聲,隨即昏倒在地。
老叟和童子忙扶起伯牙,伯牙蘇醒過來。老叟拭淚,好言相勸。
伯牙坐在地上,口吐痰涎,雙手推胸,慟哭不已。大聲道:“賢弟啊,為何你如此英年早逝啊?”
童子說:“先生,您的好友已去。您該節哀順變,這位是子期先生的父親。我們該往他的墳上去上一炷香,以表示您已經承守去年的諾言,來赴約。也不枉您和子期的知音之情啊。”
伯牙忍著哀痛,點點頭,在童子的攙扶下,站了起來。然后輕輕的推開童子,整理衣服,對老叟施了個禮。
“老伯,在下伯牙,您能否帶我去子期的墳上祭拜?”
老叟說:“今日是亡兒百日祭奠之日。我這就帶你去。吾兒臨死之時,囑咐我,死后葬于馬安山江邊,以踐與晉大夫俞伯牙之約。老夫不負亡兒臨終之言。適才,先生來的小路的右邊,有一丘新土,既是吾兒之冢。”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伯牙命童子代老叟提竹籃。老叟策杖引路,伯牙尾隨其后。重返舊路,果見一丘新土。
伯牙悲痛欲絕,倒地下拜,大叫子期之名。老叟也倒地痛哭。童子相勸兩人無用。
驚動了來往的路人,及遠近的村民,爭相來子期墳前。
伯牙突然起身,命童子把瑤琴取出,放在祭石臺上,自己盤膝坐在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
看著,聽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不解,問老叟是何意。老叟答曰:“鄉野之人,不知音律。聽琴的人認為你撫琴取樂,所以笑。”
伯牙點點頭,暗道原來如此。又思今日,知音子期已逝,再也無人懂我的琴聲了。于是取出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用力一摔,撞碎在祭石臺上,玉珍拋殘,金徽零亂。
童子和老叟大驚。問其為何如此,伯牙說:“知音已去,空有瑤琴。不如隨君去。”
真是:“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