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應該怎么放,枕頭應該怎么選,拯救頸椎的詳細法則!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怎樣減少頸椎的破壞
經常會在診室遇到患者問:曲大夫,除了治療我平時應該注意些什么?每到這時候我都不知道該如何說起,因為需要注意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的,但應診時間有限,只能選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叮囑一下作罷。
但我知道,這還遠遠不夠,從電腦的高低到枕頭的擺放,從身體的放松到功能的鍛煉,沒有深刻了解那一條條注意事項背后的深意,并內化在日常行為中,是沒有辦法根本上改變行為習慣的。
人體是個很精密的機器,養護它的秘訣有兩個,一個叫做“度”,一個叫做“覺知”
人怕:久坐、久站、久行、久臥、久勞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就寫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反過來說:行走坐臥適度輪換,在動態的養護是過猶不及的真理。
人體每一個姿勢對應一部分縮短肌群,一部分拉長肌群,輪換姿勢就是在輪換受力肌群,讓肌群總有一部分在休息當中,當壓力被均勻的分攤,修復程度大于勞損程度機體就會一直處在不受損的狀態之下。
“覺知”則是一種長期訓練后得到的真正放松
在這種狀態下身體變得清晰與敏感,頸椎哪個位置變得僵硬,背部固定姿勢下的疲勞都會被感知到,如果能在身體發出警告時夠瞬間覺察到,那么有針對的輪換姿勢達到“無損”狀態便有了可能,到后來不用刻意尋找,身體不經過大腦也會輕松找到最佳姿勢,并在將要受損時及時變換。
光有覺知還不夠,再進一步是行走坐臥如常下的“中定”
換句話說你可以打著游戲,并且自己知道自己正在打游戲,而不會被游戲把全部心神“帶走”。
電腦應該怎么放?
桌椅高度
桌椅的高度取決于使用者的身高比例,放松正坐屈髖、屈膝成90度,手肘屈曲90度剛好可以放在桌面上就是適宜的桌椅高度
身形姿勢
電腦放置在正前方,保持坐姿中立位,如果放在側面,脊柱長時間的單側旋轉會“拉歪”脊柱。沉肩、墜肘、松腰,找到一個松而不懈的狀態,不要刻意保持一個“標準”姿勢,不要向前挺腰(骨盆前傾),向后塌腰(骨盆后傾),放松而有支撐是所有動作的基本原則。
不要蹺二郎腿,膝關節不要屈曲太過——如果你想膝蓋壞的話
頭不要向前伸,更不要抬下巴,否則會引起頭夾肌和寰樞關節的緊張,誘發眩暈的癥狀
過度屈腿+頭前伸+過度抬頭
用電腦時間不要太長,不要來回扭轉頸椎,尤其是360度大回環的轉法,除非你想讓頸椎韌帶更松弛脆弱。
使用時間大概在40分鐘左右為宜,中間休息三分鐘。這點很難做到,一般人看電腦兩三個小時一下就過去了,很難中途停下,這就涉及到覺知與中定的問題。
朱子在《大學章句集注》中注釋:“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可以把這句話當成用電腦的心法來看。
顯示器
顯示器上沿與視線平行,顯示器太低會加速曲度的變直。
經常有人問:那我舉著胳膊玩手機,抬著頭看電腦是不是更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不要妄圖通過矯枉過正的辦法來抵消它,抬頭時間久了頸椎伸肌群過度收縮緊張,是換了另一種不良姿勢的損傷而已。
鼠標
如果是筆記本電腦,那要把電腦墊高,滿足顯示器平視的視角。同時接出無線的鼠標鍵盤,放在手肘90度的桌子上,這是個相對居中的角度,鼠標、鍵盤如果抬的過高會增加肩部負擔,如果過低則腕關節角度折角過大,增加手腕壓力
用鼠標時不要聳肩、胳膊不要向外架起,遵循沉肩墜肘的原則
這里有個檢驗自己放松的辦法,就是摸摸自己的肩部上方是不是僵硬緊張的,如果僵硬,刻意放松后再摸一次,如果松弛下來記住這個感覺
其他
手機的使用和電腦大同小異,不要過度低頭,不要架起肩膀看手機,肘部不要懸空,不要側躺看、仰頭看,最重要的是盡量少看。
由覺知到中定,從中定到存神,外形的擺放固然重要,心神的安定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枕頭的原則
人體存在四個生理彎曲,頸椎的曲度向前,枕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人在平躺時把向前的曲度“填平”、在側臥時把肩膀到頭部之間懸空的部分“填平”
平時選購枕頭需要注意:
太軟,喪失支撐,如睡棉枕頭頸椎就會不由自主的緊張來保持頸椎的基本支撐。
太硬,無法改變形狀,頸椎為了適應過硬的枕頭容易疲勞。
太高,平躺時會出現被迫低頭的不良睡姿,側臥時頭部斜角過大。
太低,平躺時頭部后仰影響血液的回流,側臥時頭部斜角過大壓迫肩部
太寬,會把蕎麥皮趕到頭頂,脖子下方沒有蕎麥皮支撐,呈現出低頭睡姿的形態。
太窄,頭部的重力集中在脖子上,頸部壓強過大。
兼顧了材質和高低,在一般睡姿下都有適應頭頸部的隨形支撐,才是枕頭選擇的大原則
每個人需要的枕頭都是有差別的:
肩膀的寬度決定側躺時枕頭的高度
生理曲度決定平躺時枕頭的高度
肩膀到頭頂的距離決定枕頭的上下寬度
睡姿的范圍決定枕頭的左右寬度
這是生理構造選擇的必然,:乘厘米,內充斤蕎麥皮
厘米是左右的寬度,厘米是上下的寬度,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選擇了蕎麥皮這種內充材質,它兼顧了隨形與支撐兩種屬性,既不會太軟喪失支撐也不會太硬失去隨形。
需要強調的是,對每一個人需要的枕頭尺寸都是不同的,相對完美的枕頭還要根據每個人的肩寬、頭長、頸長、曲度來計算,這是動態的比例,一個尺寸變了,其他的參數也得調整。
關于枕頭到底是高是低,需看看是否滿足“兩個平行”的原則,測試標準是:
平躺時耳朵的平行線與床平行,如果呈“抬頭”姿態,說明枕頭太低或者上下寬度太窄頭部缺少支撐,如果呈“低頭”姿態,說明枕頭過高或者上下寬度太寬,側睡時頭部的正中線平行于床面,枕頭太低太高都會對頸椎形成特定角度的壓力。
那么市面上常見的頸椎枕,做成下面低,上面高的弧度,是不是真的就符合人體工學了呢?
這類頸椎枕,立意是好的,為了更好的貼合生理曲度,但最大的問題是一般人睡著后不會老老實實保持一個姿勢,有人對睡眠的錄像研究發現成年人每晚要改變3~36次睡姿,一晚上換十幾次睡姿很正常,這就需要頭頸部移動的軌跡上都存在均衡的隨形支撐,沒有固定形狀的蕎麥皮枕頭更加符合萬向隨形結構。
蕎麥皮的枕頭還有一個好處,很輕便,方便熟睡時的調整——頸部懸空時下意識拽一下就行了。當然如果睡姿太過扭曲光靠枕頭也是不夠的,養成良好的睡姿也很重要。
睡姿:首先要養成頸部不懸空的習慣,推薦側睡與平躺,不要趴著睡,趴著睡會讓頸椎與身體旋轉成一個過大的角度,不要斜著睡,那樣骨盆一側的壓力會變大。
對于睡覺特別不老實的人,經常會超過枕頭支撐的區域,補救的辦法是在身體兩側各加一個枕頭,拓展支撐區域
除了習慣問題,脊柱問題也是睡覺不老實的重要原因,人體脊柱越正常,越是更容易達到輕松穩定的睡姿
睡姿的進階版是睡功,這就涉及到肌肉深層的放松、與呼吸的配合、心神上的安定,正所謂:“心息相忘,神氣合一”,自古以來醫家與養生家都很看重睡功的重要性,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法門。
北宋著名的道教真人陳摶老祖,就曾傳下睡功蟄龍法,他別號希夷先生,希夷二字出自《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正是精神內守的修行寫照。
曲大夫出診時間
周一、五下午:北京百萬中醫門診部
周二、六上午:五棵松中醫門診部
周二、四、六下午:石景山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