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活動的收獲和感悟范文(精選3篇)
研學活動即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傳統(tǒng)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研學活動的收獲和感悟范文(精選3篇),歡迎品鑒!
【篇1】研學活動的收獲和感悟
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開發(fā)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
在局主要領導的全力支持下,7月23日,我們五峰研學旅行學習團隊一行5人,踏上了井岡山這片紅色的土地,去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中小學研學旅行培訓班。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精神的發(fā)祥地,擁有21個國家重點文物保持單位的井岡山,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其中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這一主線,充分挖掘井岡山豐富而獨特的紅色資源,契合青少年認知特點和青年干部成長需求,引入儀式教學、體驗教學、情景教學、實踐教學等理念,自主研發(fā)了一系列特色課程,打造基地核心競爭力,探索出了一條紅色基因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路。
為期五天的學習,我們將基地的儀式教學、體驗教學、情景教學、實踐教學都一一進行了體驗。
一、紅色育人的研學課程
1、開班式上放異彩,烈士墓前祭英魂
參訓的154名學員盛裝出席,以最飽滿的姿態(tài)向基地指導老師及同行展示教育人的風采。三千翠柏衛(wèi)忠魂,緊逼戎裝后來人。開營儀式后,全體學員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祭奠革命英靈。
150余名學員慕名前往坐落于茅坪村的八角樓,昏暗的燈光九十年前照亮了偉大的革命道路。烈日炎炎,培訓學員重走挑糧小道七里山路,雖然汗水濕透的衣裳,但那一幅幅咬牙堅持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里。
聆聽講座獲新知,革命家風代代傳
培訓學員有幸聆聽了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鐘教授對井岡山精神的解讀,更有感于革命后代王放講述父輩投身革命,將革命精神作為家風祖訓進行傳承。通過講座,讓我們了解到,在物質極為豐富的今天,當我們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不能忘記革命先輩們用鮮血鑄就的崢嶸革命史,那段輝煌悲壯而光榮的歷史需要我們共同找尋,共同銘記。
二、課程開發(fā)的有益啟示
井岡山革命教育基地課程開發(fā)的成功,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著力解決研學旅行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如:研學旅行如何與學校課程實現(xiàn)有機融合?研學旅行的活動課程如何設計?此次的培訓學習,帶給了我們如下思考:
1、研學旅行的活動課程開發(fā)要立足教育性
研學旅行做到立意高遠、目標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出現(xiàn)“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的現(xiàn)象,必須把教育性原則放在首位,每一門課程須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尋找適合的研學主題和課程教育目標,深度促進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作為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研學旅行的活動課程既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又要注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
井岡山之行中,通過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聆聽感人的革命故事,讓學員體會當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悟信仰的力量,把理想信念轉化為對奮斗目標的執(zhí)著追求。所以研學旅行在課程目標的制訂上,要與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思想品德課程、歷史學科課程、科學學科課程等統(tǒng)籌考慮,活動中的知識性目標、能力性目標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領域的目標和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統(tǒng)籌等等,都應該是落實課標的核心要點。要通過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受、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研學旅行的活動課程開發(fā)要突出實踐性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研學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過旅行中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和學生的親身體驗來實現(xiàn)綜合育人的目的。為此,課程設計和實施中,要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充分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書本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深度融合。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研學旅行,就是要讓他們在與學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環(huán)境中觀察體驗、實踐思考。
作為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設計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學習,要避免學生在學校中的以單一學科知識被動接受為基本方式的學習活動。井岡山革命教育基地的課程設計,井岡練兵、三灣改編、學編紅軍草鞋、自做紅軍餐等,都突出了研學的實踐性。研學旅行的課程應當超越學校、課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huán)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因地制宜,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中心,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與體驗客觀世界,在實踐學習中親近自然、了解社會、認識自我,并在學習過程中,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研學旅行的活動課程開發(fā)要加強融合性
作為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研學旅行要以統(tǒng)籌協(xié)調、整合資源為突破口。研學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學旅行線路的設計、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都要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
從課程資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學科整合、跨學科整合。例如,要統(tǒng)籌安排好研學旅行基地、研學旅行線路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要結合域情、校情、生情,從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大型公共設施、各種場館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課程內容。充分發(fā)揮綜合育人功能,實現(xiàn)與學校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銜接融合,推動學校與社會基地、校內課程與校外實踐、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之間的銜接互動,從而實現(xiàn)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4、研學旅行的活動課程開發(fā)要確保安全性
由于研學旅行的課堂多是在路途上,開放性非常強,所以安全性原則是確保活動課程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則。針對以學生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學旅行,需要對研學線路、課程設計、組織方案、實施過程、實施效果、安全保障等進行事前、事中、事后評估,切實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確保活動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安全性。
五天的課程,轉瞬即逝。井岡山,我們輕輕的來,又輕輕的走,驀然回首,一次井岡行,一生井岡情。當我們走在挑糧小道上累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時,當我們站在革命英雄烈士墓前淚如雨下、泣不成聲時,當我們聆聽革命后代講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諄諄教誨時,我們領會到了井岡山精神的真諦。但愿我們今后所做的研學旅行活動,也能夠給學生帶來一輩子能夠受用的、值得銘記的寶貴經(jīng)歷。
【篇2】研學活動的收獲和感悟
歲月古今,歷歷山河,三百精華,天下大同。帶著激動的心情,我們來到了中國古都大同進行研學,在這片土地上,我們進行了多項活動,學到了很多,也受益匪淺。
在研學課堂上,我們了解了大同的過往歲月,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屹立在這恢宏的古城之上。歷史展現(xiàn)出它獨有的魅力,走進歷史的大門,窺探祖先的文化,我們見到了具有魏晉風度的漆畫屏風,它歷經(jīng)千年氣韻猶存,歷史的一個不經(jīng)意轉頭,就讓我們驕傲的去窺探他的過往。
殲20航空戰(zhàn)機是我國有代表的戰(zhàn)斗機,它的出現(xiàn)震驚了全世界,我們?yōu)榱烁恿私馑谑乔巴丝萍拣^。迎面展現(xiàn)出一片勃勃生機,讓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我們小組分別進行了制作飛機模型,老師說這里代表夢想的起航,理想的高飛,每一個人都在用心制作屬于自己的夢想的翅膀。
下午我們期待了好久的好久的軍事拓展終于開始了,每一個蓄勢待發(fā)準備一展風采,驚險刺激的“瀘定橋”讓每個人都膽戰(zhàn)心驚,有的人膽大,我的人膽小,有的人勇敢直前,有的人半途而歸。過了一段時間后,我們進行了第二個項目“穿越云海”,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紅軍怎樣在艱苦的條件下,打拼出我們的新中國。
大同之旅使我們收獲了很多感觸,很多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人民的幸福與安康。我們明白幸福從拼搏中來,輝煌從奮斗中展出,我們堅信習近平的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干”等話語,更使我們牢記我們親愛的祖國。
【篇3】研學活動的收獲和感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jīng)歷是的學習,研學是最美的相遇。20-年11月29日,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這是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短短一天的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既拓寬了知識面,又懂得了人生道理。現(xiàn)在讓我同大家一起來分享下我的具體收獲吧。
我們第一站來到了古龍醬文化園,它是閩南地區(qū)制醬歷史典藏的文化館。登上木棧長廊,4.4平方米的醬油晾曬場映入眼簾,近6萬口醬缸整齊排列,十分壯觀。在這世界的醬油傳統(tǒng)釀造曬場,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一籃籃黃豆經(jīng)過無數(shù)人的雙手、經(jīng)過無數(shù)個日夜,經(jīng)過無數(shù)道工序,終于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一小碟醇香的醬油。傳統(tǒng)釀造工藝雖繁復但制醬人不敢縮略,整個釀造過程雖勞苦但制醬人不敢偷減。正是因為這份默默的堅守,濃濃的醬香終于飄出深巷,迷醉眾饕。接著步入展廳,醬文化的大門就此打開,那一幅幅畫作、一個個擺件、一扇扇櫥窗,讓我們知道了醬的由來、醬的傳播、各國的醬文化等豐富知識,更是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醬”的背后所飽含的勞動人民智慧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彌漫的香氣中,我們結束了“閩南醬文化”之旅,踏上了新的旅程,但那醬香繚繞,細細品味,在我們心田浸染開來。
第二站,我們走進陳嘉庚紀念館。陳嘉庚先生生前是一位備受尊敬的華人實業(yè)家,他奮斗拼搏,一生傾力辦學,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幾乎傾其家產(chǎn)。人們?yōu)榱思o念陳嘉庚先生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修建的陳嘉庚紀念館來緬懷他。步入展館大廳,我們參觀了“陳嘉庚生平”、“傾資興學、情系鄉(xiāng)國”、“紓難救國,民族之光”和“在陳嘉庚身邊—嘉庚現(xiàn)象,誠毅同行“四個展廳,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一個個音像資料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嘉庚先生偉大的一生。他身居異邦,心懷鄉(xiāng)國,經(jīng)營實業(yè)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傾資興辦教育公益事業(y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祖國富強做出卓越貢獻,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我們對嘉庚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先生愛國與拼搏的精神已深深地感染著我們,同時又激勵著我們,秉承”嘉庚精神“砥礪前行。
研學活動結束,我們戀戀不舍,閩南傳統(tǒng)文化,我們期待再次與你相遇。